劉 佳
(九龍報社,重慶 400000)
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可視化編輯
劉 佳
(九龍報社,重慶 400000)
當今社會快速運轉,互聯網產業、云計算和虛擬化技術的融合發展,自媒體、多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得新聞產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就是隨著數據在新聞中的廣泛運用出現并發展起來的,各類數據容量和復雜性與日俱增,可視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本文重點在于探討可視化編輯對數據進行分析,不僅使新聞生產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也使新聞的表達方式更加簡潔直觀。
可視化新聞;數據新聞;編輯設計
對數據新聞的解讀,是紙媒最頭痛的一件事。如何使一大堆枯燥乏味的數據讓讀者覺得可讀,各大新聞媒體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創新。根據全球第一本專門探討數據新聞的著作《數據新聞手冊》(Data Journalism Handbook)的闡述,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數據新聞學是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其核心就是用數據報道新聞。[1]
(一)數據核心揭示事件發展規律
數據是可視化新聞存在的基礎,以數據作為新聞表現的內容核心,也是可視化新聞跟一般文字新聞的最大區別之處。可視化新聞之所以出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表現新聞報道中種類繁多、關系復雜的數據,通過展現數據之間的關系來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通過數據采集、分析、管理、挖掘在內的一系列復雜數據處理,整合海量數據指標與維度,揭示數據之間的關系和意義,使得復雜關系的數據變成可讀的新聞。
數據新聞強調的是數據思維、數據理念,是透過數據的一種洞察力,數據新聞為新聞報道注入的是一種新的報道視野。一個可視化新聞作品充分擴大時間和空間跨度,既是一條新聞,也相當于一張科普地圖,甚至是一張可以為學術研究服務的調查分析表,不但發揮了新聞傳播信息的功能,豐富詳盡的數據呈現甚至能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
(二)讀圖時代打破文字為主角的單一敘事形式
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文字始終是新聞的主體,即使有圖片和數據,也只是為文字敘事做輔助,充當新聞材料的“配角”。可視化新聞挖掘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對比,揭示數據蘊含的內在規律,這些特點都決定了可視化新聞作品具有參與深度報道的能力,并且能為新聞評論提供重要依據,這對于新聞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革新。
網絡等新媒體迅速發展,給新聞傳播帶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傳播的雙向互動增強,具有互動功能的信息圖表,本身就是一個數據“收集器”,實時收集意見的同時馬上轉化為新聞內容的一部分,成為新聞延伸深化的基礎。
比如騰訊制作的MH370海上搜救動態地圖。這個產品來自騰訊內部兩個團隊的合作——騰訊新聞和騰訊地圖。船訊網提供了民用船舶的坐標,這個機構后臺有全球最全的海運定位信息服務器,這個可視化新聞作品在公開信息之外做了額外的挖掘,并且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實時發生的搜救動態即成為最新的新聞追蹤。
(三)風格多變為數據披上華麗的紗衣
《信息之美》的作者大衛·麥克坎德萊斯(David McCandless)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發現信息的美和樂趣,并將枯燥、抽象的信息變成通俗、有趣、便于理解的語言。數據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并不是因為數據量的巨大,而是我們擁有了工具和能力去分析數據、發現模式并揭示趨勢。
風格是可視化新聞與閱讀者交流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使用多種表現風格去貼合新聞主題、表達新聞主旨。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和概念藝術、扁平化和極簡主義、二維和三維、照片和漫畫、插畫和涂鴉、漸變和平涂、靜態和動態、定向和交互等。各種表現手法和材質的使用,讓數據新聞變得千姿百態,給讀者“新穎”而“新鮮”閱讀感受。
(四)符號化信息最直觀的閱讀沖擊
可視化新聞呈現的視覺化傳播方式加快了信息的接收和理解速度,為讀者減少了閱讀障礙。特別是報道中出現的科普類、歷史類、政治時評、經濟數字、自然災害等一些模糊的數字或抽象概念進行視覺化歸類、分析和解讀,改變讀者逐章逐句的文字閱讀方式,促使讀者利用視覺符號快速獲知信息。一個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可視化新聞作品能夠在傳遞情感的同時,將讀者迅速帶入報道本身。
從理論上講,任何新聞都可以進行可視化編輯,即便是生硬的時政新聞,也可以用圖片與圖形的方式來解決,可視化就是把概念和數據翻譯成視覺圖像。
(一)圖形和文字共同表述報道重點
針對純文本新聞的條理性分析解構,就是將新聞報道整理成條理的內容,用接近的圖形或色塊加以制作,采用矢量、扁平化的主流表現風格,增加新聞的趣味性、敘事性和說服力,讓新聞核心內容簡介、直觀,有視覺可讀性。新聞圖形從內容中產生靈感,把圖片、漫畫、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經過設計,成為具有符號意識(特點、意義)的視覺元素來達到傳遞信息目的。常見的有重構的圖片、個性的插圖和創意的符號等。它是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與靈感思維的綜合運用。
(二)圖表解讀新聞數據
對于抽象的新聞報道,圖表這種形式更可能成為解釋說明的最佳視覺元素。如今的報紙信息圖表已不局限于餅圖、柱狀圖這種基礎模式,還有條形圖、折線圖、散點圖、面積圖、圓環圖、雷達圖、氣泡圖,股價圖等。此外,可以通過圖表間的相互疊加來形成復合圖表類型。新聞圖表運用顏色、亮度、大小、形狀、運動趨勢等多種方式在一系列圖形中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這種方式符合淺閱讀時代的讀者需求,甚至適合部分只是“看”報而不是“讀”報狀態的受眾需求。一張好的報紙應該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受眾各取所需,這樣,報紙的傳播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
(三)圖示還原事件全貌
圖示也可稱為“新聞仿真圖”“新聞圖解”,側重于數據、圖表、背景、鏈接、資料、方位等有關信息的表述,可在復雜的時間線索中抽出主線,還原事發經過、模擬事發現場,使復雜現象在視覺上易于理解。以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和核泄漏事件為例,如何清晰描述出地震、海嘯、核泄漏之間的關系?《新京報》不僅在三維制圖上宏觀點明事件發生的地理環境、地震震中、海嘯范圍等,還辟出新版面空間繪制核電站的三維效果圖,將核泄漏的四臺機組的具體情況,搶救方法、手段,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信息全部繪示清楚。10天里的三大事件全程記錄,形成一幅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圖景,全方位解讀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危機,讓讀者一目了然。
圖形、圖表、圖示三者需要綜合使用,根據新聞內容創意搭配運用,多角度、多層次地聯合解讀新聞,在馬航失聯的事件上,各大報紙都積極創意策劃。地圖、圖示、圖表、符號化標識、矢量圖形、漫畫齊上陣,對馬航的起飛地點、飛行航線、失聯范圍、搜索進度等簡潔明了地進行示意標注,讀者不用讀一大段文字后找不到東南西北,而是第一時間就能理順整個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可視化新聞創建了一條認識數據集的高速通道,讓死板冗繁的數據在可視化的編輯下,用事實說話,準確傳達數據中的信息,賦予表情和活力,給讀者最直接的閱讀體驗,讓新聞變得更直觀有趣,更具沖擊力、說服力和公信力。既能體現傳統媒體的優勢,又能吸引年輕讀者,成為現在很多媒體越來越重視的呈現方式。
(一)原創性
注重平時對數據和信息的收集和積累,記者或文字編輯要深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獨特的新聞切入點進行新聞解讀。可視化編輯在數據基礎上,將多種元素手法進行風格化的原創設計,將嚴肅呆板的數據表現為有熱度、有感情的可視化作品。讓事實說話、讓數據說話、讓可視化作品直接發聲。
(二)策劃性
一個欄目、一個專版,在固定的時間,“主動策劃”當前有熱度的主題,在紙媒與網站上都比較適用。當新聞以可視化的手段被“主動策劃”了,新聞就變得輕松可讀了,讀者還會主動傳播。因此,可視化編輯要與記者、文字編輯進行良好溝通,明確報道的意圖和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三)協作性
報道、編程、設計是可視化數據新聞的三個支柱。從選定新聞選題到采訪,到信息制圖、視頻拍攝,到文字編輯,再到可視化設計,它顛覆了國內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編輯職能,從單一的版面設計到復合型新聞設計師的華麗轉身。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團隊有三個核心角色:數據記者,信息編輯和內容設計編輯,數據記者負責進行新聞數據的采集和匯總,交給信息編輯進行整理篩選后,交由設計人員制作可視化新聞圖表。[2]數據新聞報道不僅改變了新聞的生產和呈現方式,也對新聞編輯的能力結構和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面臨海量、復雜的大數據,組建數據新聞團隊更能提高數據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率,共同完成數據新聞的跨領域制作,才能在新聞版面上呈現豐富的視覺化內容,感受設計之美,讓新聞易于可讀性。
可視化新聞能直接化身為整個新聞事件本身,匯總儲存所有的信息,蘊藏一張報紙乃至一本書的數據;隨著數據可視化平臺的拓展,應用領域的增加,表現形式的不斷變化,新聞生產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改變,可視化新聞將扮演連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領域進軍的重要角色。
[1]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6):76.
[2]葉文宇.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傳播與版權,2014(12):139.
[3]馬煊.中國新聞獎獲獎版面報紙視覺化傳播[J].中國記者,2012(12):118.
G213
A
1674-8883(2016)16-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