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廣東 深圳 518034)
試論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
張文明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廣東 深圳 518034)
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有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應該堅持科學揚棄、全民參與、文化共享等基本原則。現代科技的力量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一條重要路徑,它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表現方式的豐富,有利于中華文化資源的開掘,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
傳統文化;科技;轉型
中華傳統文化指的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包括相互聯系的器物、制度及思想觀念等”。[1]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種場合的講話中,頻頻提到中華傳統文化,要求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更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下,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是公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看不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及“文革”時期破四舊運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貶低與破壞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依然存在,使得許多公眾從骨子里依然看不起也不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平時不注意去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于,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于原有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而今天的文化土壤與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字或其他器物、事物對現代人來說確實非常陌生了,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教育和學習又沒有跟上,因此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看不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必須解決“看不懂”的問題,讓公眾能看懂中華傳統文化。路徑很多,比如我們可以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學習,使公眾能夠直接看懂中華傳統文化。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中華傳統文化也應該努力實現現代轉型,適應當代的社會環境與文化土壤,讓更多的人看得到也看得懂,這樣才能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到了現代,需要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轉換,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滋潤炎黃子孫、凝聚華夏子孫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命脈。2014年3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說:“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2]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幾千年延續不絕,其原因在于幾千年來它能夠根據中華民族不同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更新、充實和發展自己。時至今天,我們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必須讓中華傳統文化適應當下的時代要求,不斷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更新、充實和發展,才能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才能不斷增強其生命力。
(二)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3]中華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因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離不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表現形式或充實進新的時代內涵,將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最終又會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三)有利于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我們今天談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自然離不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4]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和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相適應的,必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新的歷史時期,主動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和現代轉型,使其有機融入當代的文化,才能提高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也必須遵循相應的原則。
(一)堅持科學揚棄的原則
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揚棄,是中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基本前提。習近平明確指出:“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4]2013年,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說:“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5]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有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但是也有歷史糟粕。堅持科學揚棄的原則,就是要剔除歷史糟粕,繼承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
(二)堅持全民參與的原則
人們在談到中華傳統文化轉型的問題時,會專注于文化精英的力量,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只能依靠他們,而往往忽視甚至忽略群眾的力量。誠然,文化精英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力量當然不容忽視,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異常豐富,僅僅依靠文化精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也是難以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功現代轉型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有時必須依靠當地的群眾,才能發掘和保存,然后才能談得上現代化的轉型。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既要重視文化精英的力量,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也要堅持全民參與的原則,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從而更好地實現現代轉型。
(三)堅持文化共享的原則
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依靠誰、為了誰,這往往決定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民,最終也是為了人民。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現代轉型后,必然會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堅持文化共享的原則,即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成果必須為人民所共享。
當然,我們所說的文化共享不僅僅是中國國內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共享,文化共享應該是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共享。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轉型后,要能為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分享。魯迅先生也說過:“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成功轉型后的中華傳統文化堅持為世界所共享,一方面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另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也更有利于本身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先進科學的元素,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
科技的發展對文化產生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數字化科技出現后,文化的生產方式、存儲方式、表現方式、傳播方式、傳承方式以及體驗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技與文化正在深度融合,從而催生出全新的文化產業樣態。中華傳統文化的轉型,也完全可以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
(一)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是以人為載體的活體文化,由于現代社會環境和文化土壤的改變,已經難以找到合適的繼承人。隨著老一輩文化傳承者的逝去,這些傳統文化門類也將隨之消亡。但是,現代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對這些藝術樣態進行全程記錄,如一些民間的戲曲、舞蹈、音樂或者民族性的史詩傳說等,都可以通過數字媒體技術,以影像的表現形式保存下來。對于一些實體文物、建筑群、文化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除了依靠現代科技進行修復或建博物館進行原地保護以外,也可以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加以拍攝,建成數字博物館。總之,數字媒體技術的出現,可以使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影像的形式得以延續,而不至于失傳,也方便后人的觀摩和學習。
(二)現代科技與中華傳統文化表現方式的豐富
中華傳統文化除了以實物形式的表現方式存在以外,更多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里。而這些文化典籍中的古文字晦澀艱深,即使專業人士都難以閱讀。對普通大眾而言,中華傳統文化單一的文字表現形式使得普通大眾缺乏欣賞的興趣。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使用現代科技手段,改變中華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和樣態,讓普羅大眾能夠用視覺、聽覺、觸覺甚至于味覺來立體化欣賞中華傳統文化,并盡可能地實現人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互動,從而引起大眾的興趣,更好地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和推廣。
(三)現代傳媒科技與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開掘
傳媒文化借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從而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時中華傳統文化借助媒介文化品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甚至于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也是利用科技手段實現中華傳統文化成功轉型的一條重要路徑。目前,人們熟悉的《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等系列電視連續劇,還有《舌尖上的中國》《百家講壇》《中國記憶》等系列電視品牌文化欄目,這些已經堪稱品牌的文化節目,實質上就是借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才能做得成功。當然,借助這些品牌文化節目,人們也更好地認識和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目前,我國對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開掘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是遠遠不夠。國外文化產業和品牌的重點領域集中在技術含量高、創意含量高的電視、電影、網游、動漫等方面,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被國外文化產業開發利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日本網游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利用,美國制作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動畫片也充分地利用了中華傳統文化資源。這些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工作提出了挑戰,但是也能促使我們更好地利用現代科技,促進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四)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
傳統的文化產業大多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難以實現標準化的生產,力量分散、規模過小、產量較低以及質量難以保證是傳統文化產業的特點。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轉型成為可能。比如傳統陶瓷窯燒制陶瓷文化產品,有著“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而且傳統的煤燒法勞動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燒制時間長,合格成品率也低。在液化氣燒窯、機械打制土坯、現代釉料配方等現代科技手段出現和使用后,傳統陶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空間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傳統陶瓷文化產業也得到了較好的升級轉型。與傳統陶瓷文化產業類似,許多其他的傳統文化產業也可以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成功實現產業的現代轉型,這不僅使得傳統文化產業得以提升和發展,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提高大眾的文化品位。
[1]許青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傳統文化基礎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4.
[2]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D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_2.htm,2014-03-28.
[3]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63872.html,2014-02-26.
[4]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1024-22635998.html,2013-08-21.
[5]習近平.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435_3.htm,2013-11-28.
G122
A
1674-8883(2016)16-0204-02
張文明,傳媒專業博士,中共深圳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