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波
(遵義日報社 晚報新聞中心,貴州 遵義 563000)
新聞采訪中互信關系的構建
段 波
(遵義日報社 晚報新聞中心,貴州 遵義 56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快速提升,而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產業的進步,人們利用自己的雙手獲得了美好的生活。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求的情況下,人們開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社會新聞動態中。特別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鮮事。在這種社會狀況下,新聞報道成為了公眾獲取信息的一個主要渠道,它憑借自身的真實性、專業性的特點受到了大家的廣泛歡迎。本文基于新聞采訪中人與人之間互信關系的話題展開分析,希望可以為同行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新聞采訪;互信關系;構建
新聞采訪實際上就是指記者和一個或幾個采訪對象深入交談,獲得具有傳播價值的信息的過程。生活是新聞的來源,新聞始于記者和消息來源的相互信任,最終這種信任逐漸發展成為受眾與新聞事件的信任。換句話說,新聞采訪的過程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幾乎可以隨時了解到任何想要了解的事物,但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來源,只有通過記者深入采訪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才能還原新聞事實,從而形成新聞報道,這種具有真實性的報道才是信息流動最為主要的方式。
在研究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記者和場外銷售人員的工作是類似的,二者都需要自己找到工作對象。同樣的,在新聞采訪工作中要想吸引采訪對象的注意力,就必須將他的注意力控制在一定時間和范圍之內,將對方的注意力始終控制在自己身上,并保證其與自己的交談具有一定的意義。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所談的內容必須與采訪對象的興趣,或者說職業、身份相符,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訪工作。在采訪過程中應注意自己的態度,同時還要培養耐心,遇到很難的采訪事件,應靈活組織語言,合理化解問題,這樣才能提升采訪效率。否則,采訪對象完全可以拒絕采訪,因為新聞記者的采訪權不具備強制性,換句話說即沒有法定性。
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新聞記者需要采訪貧困地區的學生,采訪對象由于高考失利情緒不佳,該記者與學生深入接觸之后,并沒有在第一時間進行采訪,而是先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然后再嘗試著與該學生交流。該記者和學生進行了有效交流以后,和學生建立起了非常熟悉的關系(如朋友關系),加上在家長的勸說之下,便能幫助記者順利地完成這次采訪。該記者非常睿智地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采訪過程也非常順利,學生的心結也因此打開,重新回到學校繼續學習。這不失為一次成功的采訪,可見新聞采訪的模式并不固定,只有靈活多變的采訪方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再如,某記者接到小區業主與物管“扯皮”的新聞線索后,此時記者就應該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雙方的爭議,不能有所偏頗。采訪中,更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一來不僅能完成采訪任務,而且還能幫助相關部門化解社會的矛盾糾紛,可謂一舉兩得。同時,在撰寫稿件時,也應該合理安排雙方觀點的字數,盡量做到1:1平衡。這樣才能體現公平、中立的原則,從而獲得采訪對象雙方的信任。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在采訪之前,記者應該將案頭工作做好,這直接影響著采訪效果的好壞。確定選題以后,首先應將整個采訪過程的籌備工作做好,選好采訪工作的切入點,并綜合考慮好采訪過程中可能會涉及的問題以及困難。只有在采訪之前將相關準備工作做好,才能在采訪過程中做到隨機應變,順利地完成新聞采訪任務。當然,作為現代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對每一名記者都有“跑口”要求。在這樣的要求下,記者不僅要成為采訪對象的“發言人”,更要成為所“跑口”行業的專家,只有熟悉業務,才能避免成為“白字先生”,也才能讓記者在采訪中顯得更專業。
在準備工作中,應充分考慮采訪過程中每個環節需要做的事情,同時還要將對方的回答以及話題之間的內容控制在合理程度之內,以保證采訪內容在主題范圍內。只有將所有問題都準備好,才能保證順利地進行采訪,否則即使采訪開始,也有可能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開始采訪之前,記者應該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排除自己的個人觀點,秉承一種公平的態度進行新聞采訪。只有這樣,才能在采訪過程中使對方切實感受到記者的專業水平,使對方配合記者將采訪工作做好。
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應用采訪技巧非常重要。這對記者的能力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必須做好即興采訪的準備工作。在談話的過程中,應注意深入挖掘采訪對象的所有資料,在采訪過程中先拋出兩個問題,然后在后續談話中逐步深入探討。記者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突兀,要為采訪對象營造一種良好的采訪氛圍,為采訪對象創建和諧的氣氛,這樣才能順利完成采訪工作。
(一)與采訪對象進行有效溝通
新聞采訪往往需要記者自己掌控采訪節奏,這一點對于新聞記者來說非常重要,也需要記者在工作中慢慢體會。在采訪過程中,與采訪對象之間溝通、交流的技巧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采訪交流的內容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應用心與采訪對象交流,還要跟著自己的感覺對采訪對象提出問題,將對方帶入自己提出的問題當中,這樣二者的溝通才會不間斷,才會不斷提出精彩的言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有水平,只有符合采訪對象的實際情況,準確地提出采訪目的,同時基于提出的問題展開具有策略性的組織及編輯。記者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其前后必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它們必須有一定關聯。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應在采訪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即興采訪能力與應變能力。
一般來說,新聞記者的即興采訪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在采訪過程中應對以下幾種類型的問題加以注意:第一,對于性格內向的采訪對象來說,記者應該掌握采訪的主動性。由于這些人不擅長交流,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往往會出現緊張的情況,面對記者采訪經常不知道應該說什么。這種情況下記者應主動尋找話題,通過慢慢地溝通與交流打開他們的心扉,從而與記者進行融洽的交談。第二,對于性格外向的采訪對象來說,這些人面對記者的提問往往會滔滔不絕,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面對這種采訪對象,應直接將談話內容導向主題,掌握對話語的控制權。與這種采訪對象交流時,應注意語言一定要簡練,并將采訪節奏控制好。第三,對于性格怯懦的采訪對象來說,外界因素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了陌生人,他們會出現不愛說話、生疏等情況。如果遇到了這種類型的采訪對象,記者應盡量引導他們,避免提出過于復雜的問題,減輕采訪為他們帶來的壓力。
對不同性格的采訪對象進行采訪時,雖然記者面對的是不同的對象,但是記者的采訪目的是一致的,因此記者應懂得察言觀色,將采訪節奏把握好,將采訪局面控制好,這樣才能順利完成新聞采訪。
(二)提升應變能力與察言觀色能力
要想順利完成采訪工作,記者應了解不同場合、不同訪談對象的應對技巧。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突發事件,面對這些情況,記者一定要沉著應對,如遇到冷場的情況應想辦法圓場,遇到未知情況應積極應對,以避免出現難堪的局面。在采訪過程中應營造出一種融洽的、良好的氛圍,利用有效的工具進行采訪。此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利用一些輔助性工具有助于收集信息效率的提高,將高質量的內容挖掘出來。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快速拓展。在這種形勢下,新聞記者的工作顯得非常重要,記者應懂得對自己的采訪工作負責,盡可能地將豐富的、真實的新聞報道呈現給觀眾,從而推動新聞行業的快速發展。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提升自身對高價值新聞的判斷能力。記者不僅要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同時還要切實體會現場及當事人的喜怒哀樂,從采訪過程中體會人生、感受生活。
[1]操慧,鐘夢竹.兩岸新聞交流:一種媒介社區的建構與互動[J].新聞界,2013(24):33-38.
[2]陳絢.論信息公開政策與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兼議2008中國新聞政策的變化[J].國際新聞界,2009 (02):56-60.
[3]李軍,范夕河,宋鑫鑫.應急新聞聯合體在體育賽事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04):42-46.
[4]張成霞.構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新格局——新世紀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回顧與展望[J].東南亞縱橫,2012(11):21-26.
G212.1
A
1674-8883(2016)16-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