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明非
(遼寧省廣播電視學校,遼寧 沈陽 110000)
結合典型案例淺談新聞采訪
單明非
(遼寧省廣播電視學校,遼寧 沈陽 110000)
在新聞史上,許多重大新聞事件發生后,成功的采訪范例出現了不少,這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去珍藏,這些典型案例也為新聞記者學習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本文通過實例分析新聞采訪和采訪的技巧,希望為當下的新聞工作者提供借鑒。
新聞采訪;采訪技巧;新聞事件
新聞界歷來人才濟濟,精英迭出,有一大批具有豐富采寫經驗的新聞工作者。要有所創新,不斷提高采訪的技能,就要在加深理論研究的同時,多分析中外新聞采訪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從中得到啟發。理論指導實踐,而豐富的實踐活動又能促使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形成自己的采訪風格和特色,加深對新聞采訪的全面認識,促進其采訪技能的提高。
新聞事件發生的突然性和特殊性決定了記者沒有太多時間做準備,很多時候只能憑直覺作出反應,這臨門一腳靠的是平時積累、靈活反應,是對記者綜合素質的考驗。
趙敏恒是民國時期蜚聲中外的新聞奇才、中國著名愛國記者。1916年,趙敏恒以江蘇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1923年,趙敏恒以優異成績畢業后,遂即官費赴美留學。先在科羅拉多大學文學院攻讀英國文學,第二年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攻讀新聞學,通過刻苦學習,掌握了新聞理論、采訪、編輯、新聞寫作、社論寫作、廣告、印刷、資料編存、報業管理等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及管理技能。192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繼續攻讀新聞學,同時開始兼任美國紐約環球通訊社編輯。192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碩士學位,并擔任《中國留學生月報》總編輯。1927年回國,任北京《英文導報》副總主筆,兼任中國大學新聞學教授。先后任路透通訊社駐南京特派員、漢口特派員,路透通訊社中國分社兼重慶分社社長、路透通訊社遠東司司長,兼美國聯合通訊社駐南京特派員等職。趙敏恒膽大心細,智慧超人,擅長捕捉重大新聞,在世界新聞史上創下多個“世界第一”。趙敏恒是向全世界報道日本外交官“藏本并未失蹤”內幕消息的第一人。
1934年6月8日,日本駐南京大使館二等秘書藏本突然“失蹤”,日方不分青紅皂白,堅稱藏本被“排日分子”殺害。這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制造借口,遂即拋出一個“藏本失蹤”案,一口咬定藏本是被中國謀殺的;日本大使向中國政府當局提出強烈抗議,威脅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中方必須承擔由此引起的一切嚴重后果。日方雙管齊下,一面發出外交通牒,一面以“帝國政府為保護其神圣權益和在華外交官僑商的安全”為由,調集停泊下關的軍艦準備開戰,伺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蔣介石下令憲兵司令谷正倫與南京市警察廳廳長黃珍吾限期全力破案,不讓日方找到借口。在日方外交通牒生效前兩天,由憲兵二團上校團長徐志道指揮的偵緝隊在鄉民帶路下搜索,終于在南京中山門外明孝陵東北山中一座破廟里將藏本找到。但藏本拒絕新聞記者采訪,閉口不談出走原因,表示在見到日本總領事以前,不發表任何談話。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封鎖新聞,并通知中外各通訊社和各報社一律不準報道這一消息,以免刺激日本。
就在這時,趙敏恒了解到關于找到藏本的一些具體情況,為了解開藏本出走的“啞謎”,趙敏恒情急生智上前與藏本握手說:“我是日本青年會的代表,特來慰問你。”使在落魄中的藏本深為感動,道出了滿腹牢騷,向趙敏恒傾訴他來華后遭到的許多“不幸”。原來,藏本來華擔任二等秘書多年,由于自己沒有背景,所以屢受排擠,得不到升遷,總領事還不準他參加外交部的宴會,而是派他到火車站看管大使的行李。臧本感到人生索然無味,所以出走,決計找個地方自殺,以了斷慘淡的一生。他徒步出城登上紫金山,數日徘徊山谷,嘗脫衣臥地,愿供狼一飽,而狼反驚遁。饑餓難忍時,下山至孝陵街買面吃被人發現。警察找到他時,他正在一棵樹下午睡。
趙敏恒獲得藏本的信任后,將采訪到的鮮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與日方咄咄逼人的外交通牒相比照,寫成頗有諷刺的“戲劇性”新聞稿,并不顧國民政府的“禁令”,通過英國路透通訊總社向全世界發表出去,“藏本事件”遂成為國際笑談。這篇文章戳穿了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借口,妄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陰謀,使日本當局狼狽不堪。為此,日本外務相情報局局長在東京召開記者招待會,惱羞成怒,指名辱罵趙敏恒是“中國最惡毒的新聞記者”。這次采訪的成功來源于他隨機應變的能力。
作為記者,要把新聞記者當做終身的職業,愛護新聞記者的地位和職責。這是成為一個真正記者最重要的前提。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除了熱情和激情外,還要有過硬的職業素養,如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是在采寫實踐的過程中日積月累得到的。
采訪對新聞寫作來說極為重要,有“三分寫七分采”之說。采訪的任務就是迅速了解典型的、有新聞價值的、真實的新聞事件。在限定的條件下,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關系其實就是一種人際交往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對采訪者也就存在著調整心態、增強信心的問題。
1981年11月16日下午5點,中國女排和日本女排爭奪世界冠軍。當天下午,新華總社打電話給上海分社,要上海組織好對中國女排奪冠的反映報道,特別是要請有影響的單位和人士談感想。于是分社領導要求記者到復旦大學去采訪校長蘇步青教授,因為蘇步青教授是當時相當有名望的人士,復旦大學男女排球隊又分別是全國排球賽冠亞軍的榮譽獲得者。可是記者遲疑了:蘇校長是個大忙人,記者能如愿找到他嗎?即便找到了,萬一他對排球賽不感興趣怎么辦?一連幾個問號,膽怯、信心不足的心理占了上風。后來記者這樣進行了心理調節:第一,這是領導交給的工作任務,說什么也得想辦法完成。第二,中國女排的姑娘們過關斬將,頑強拼搏,當記者的也絲毫沒有理由在困難面前退縮。由此,記者克服了膽怯的心理,增添了信心和勇氣。記者來到復旦大學校長辦公室,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周折,才通過電話與正在市里參加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的蘇步青校長聯系上。當時,電視廣播里已經傳出了比賽現場的實況和兩局的成績,中國隊已穩獲冠軍。記者將此消息在電話中告訴蘇老,并請他談感想。蘇老十分感慨地說:“中美、中蘇的排球賽我都看了,今天因公務在身,中日比賽看不成了。對中國女排奪取冠軍,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比你們年輕人更激動!更興奮!過去我們年輕時,被人家罵東亞病夫,頭也抬不起來;現在,我們是東亞健夫了!”記者迅速整理了一下材料,第二天在《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發表了報道。
記者要想成功,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并采用心理策略讓對方暢談看法。學習和掌握人際關系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學都是十分必要的。采訪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還有楊瀾,由于她非常重視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所以一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切中要害。她曾表示,采訪經濟學家,除了熟悉采訪對象的資料,更重要的是了解采訪對象所在的專業背景。她總是給對方“專業”的印象,打開采訪對象的胸懷,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分享。1999年,楊瀾在上海采訪美國《財富雜志》主編,開始洋主編并不是很認真地對待這次采訪,但楊瀾與這位主編聊了一會兒后,洋主編越來越感覺到楊瀾的專業,對他情況的了解,提出的問題非常具體?!霸谀憔腿沃骶幹筮@十幾年當中,世界財富前十名的排列有過什么樣的變換?這些又集中反映出國際產業結構什么樣的調整?而那些被換下去和提上來的大企業領導,又是怎樣面對這種變換的?”在隨后的30分鐘采訪中,主編很謹慎,回答很認真,最后主編吃驚地對楊瀾說:“真沒想到你的‘家庭作業’準備得這么好,在你之前,我接受的采訪中,別的記者一直在不斷重復問我同樣的問題——你對中國印象怎么樣?你對上海的變化有何感想?”
楊瀾每次采訪前,都會不厭其煩地做準備工作,她說,如果對被采訪者的專業知識和背景不夠了解,久而久之,提出的問題就會重復。采訪就是通過準備工作,迅速跨越年齡、地域、層次、文化的距離,最大限度地獲得被采訪對象的認同感。楊瀾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她的采訪實踐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
新聞采訪面對的是復雜的人性和文化世界,很少面對過于熟悉的面孔與對象,多半是在與不大熟悉的人和物打交道。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內心的意志決心和精神狀態,與采訪成功與否關系密切。沃倫·k·艾吉在《實用新聞學基礎》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認識:采訪是一種人際交往,是被采訪者和采訪者面對面的思想和個性的交流。從事采訪的稱職記者,絕不僅僅是用一成不變的方式提出一系列準備好的問題,而是設法同被采訪者搞好融洽的關系,讓他無拘無束而輕松愉快地談話。
采訪計劃,概括地說是指采訪活動步驟、方式,確定要采訪的部門、人員名單及先后順序,設想一下寫什么體裁、多少字、采寫周期等。采訪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行的,應全面考慮好采訪的各種問題。每一個采訪都要經過最初的方案的選擇,方案的確定,一直到方案的執行。擬定方案和計劃對于一個采訪來說是很重要的。
首先,熟悉被采訪人的資料,深入了解采訪背景。采訪個人就需要了解圍繞這個人曾經發生過什么樣的事情,做一個全面調查,比如采訪對象的經歷、讀過什么樣的學校、有著怎樣的性格、辦事風格是什么?最近他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需要說明的是,也許有些資料對記者來說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其實采訪的過程就跟上戰場一樣,也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果采訪的是一個事件,那么同樣需要對事件先做一番調查。如何調查?要調閱大量的資料,可以看電視上的事件回放,看其他媒體各個角度的報道。媒體不一樣,報道的角度也會有不同,要將各個媒體不同角度的采訪和報道做個總結:他們各表達出了什么東西,有怎樣的觀點,被采訪人又是怎樣回答這些問題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從他的回答里理解他的內心所想,把這個事件做到爛熟于心。而且需要將事件里的人物關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分析是不是還缺少一些東西,是不是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本次采訪時所要提問的地方。在采訪過程中,切忌死板地以提綱作為救命稻草,而無視被采訪者的傾訴。如果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被采訪者提出了更好的觀點,不妨引導他深入地聊下去,這樣可能得到一份意外的采訪稿。
其次,要設計問題。通過對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對線索的整理,進行問題的設計。需要說明的是,問題的設計需要環環緊扣,它們之間并不是分散的關系。采訪就是一條流水線,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讓讀者讀完之后覺得有所收獲。如果你的讀者看完之后不知所云,說明采訪是失敗的。
大多數記者在采訪中都十分重視擬定問題,一般都要先列出50多個問題,然后再濃縮篩選出30個問題,最后再確定10到20個最重要、非問不可的問題。通常要在詳細施行過程中進一步完善采訪計劃,特殊情況下或許還要重新思考。因此,擬定計劃時有必要在思想上有充分的預備,不要把事先擬定的計劃當成一成不變的框框。精心擬定前期采訪計劃,將有助于報道任務的順利完成。楊瀾在采訪新加坡政要李光耀和美國總統布什時,采訪時間一小時,提出的問題不到20個,而實際準備的問題有60多個。
“不會采訪就不會當記者”,這是中外新聞記者的一致看法。新聞采訪是獲得新聞事實的基本手段,是記者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特別是一線記者,更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采訪技巧。一線的重大新聞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測,這就對一線記者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新聞記者要想在采訪時收到理想效果,要想寫出的稿子在受眾中獲得反響,除了掌握豐富的采訪知識外,還應在大量的采訪實踐活動中不斷探索和掌握更多的采訪方法和技巧,善于隨機應變,實現和采訪對象的順暢交流,從而保證新聞信息的質量。
人們普遍認為新聞采訪是一種藝術,在這種無法把握的限制里,記者們傾全力,以他們的勇敢、堅貞和技巧,爭取著最大限度的新聞事實。
G212.1
A
1674-8883(2016)16-0242-02
單明非,女,1989年沈陽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2003年遼寧大學新聞系獲碩士學位,高級講師,遼寧省高校黨建課題組成員,主講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