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新疆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淺析如何做好評論本地化
楊 紅
(新疆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時評本地化是地方評論定位的需要。地方評論節目承擔著為地方黨委政府服務的功能,要為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務,針對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論,積極引導輿論,這也是觀眾樂于接受的一種形式。
主動發聲;權威發布;把握時機
每天都會發生許多的新聞事件,如何有針對性地遴選選題,傳播什么、回應什么,報道的角度,節目的主題和觀點,不僅是媒體立場的明確表現,也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關鍵點。新聞時評選擇哪個事件來評論?選擇哪個事件更加有意義,能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能夠更好地服務中心工作?這不僅僅是一期節目選擇的問題,更是一家媒體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作為地方媒體,尤其是傳統主流媒體,在這個話題之下,還有一個細分的問題:是選擇本地話題,還是全國性的話題?哪個話題才是最恰當的選擇?這就涉及時評本地化問題。
新聞評論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對新聞呈現的事實發表意見和看法,表達觀點和思考。新聞評論中的“評”和“論”二字大有講究。“評”有淺嘗輒止的味道,而“論”則是講深講透。新聞評論本質上是一種議論文,是圍繞新聞中的事件有感而發。新聞評論不只提供觀點,它也提供新聞信息。
所謂時評本地化,主要是指時評針對發生在本地的新聞事件或現象進行的評論。其中包括對外地新聞事件本地化處理,也就是把外地新聞事件與本地事物進行有機聯系的評論,從中得到啟發,為我所用。
我們在制作時評節目的過程中發現,對本地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更能引起受眾的關注,喚起讀者的親近感、參與感。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媒體是怎么評價的?觀眾急于了解周圍人的看法,本地時評能夠滿足讀者這種獲取信息的愿望。例如,新疆克州阿克陶縣一個牧民發現自己的草場和草場上的房屋突然不見了,原來的位置被巨大的冰川覆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種現象?是地殼運動還是氣溫升高引起冰川下移?它對當地生產生活有怎樣的影響?記者與中科院地理研究專家一起到現場一探究竟,并邀請專家分析。節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如果地方媒體的時評都是全國性話題,一方面與本地觀眾有距離感,也容易與中央媒體“撞臉”“同質化”。現在是“地球村”時代,信息傳播渠道高度發達,國際國內發生的大事第二天各家媒體的評論就出來了。雖然有的寫得很精彩,角度也各異,但難免給人雷同之感。而地方媒體對區域內發生的事情卻視而不見,會給觀眾留下媒體舍近求遠,話題脫離現實之感。
時評本地化也是地方評論定位的需要。地方評論節目承擔著為地方黨委政府服務的功能,要為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務,針對每天的新聞事件,作出有針對性的評論,積極引導輿論,這也是觀眾樂于接受的一種形式。當然,時評本地化不是絕對的,并不是不能就全國各地發生的事進行評論了,而是我們在新聞理念上要有本地化的觀念,在采制節目和剖析話題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和重視本地這個因素。在全國話題和本地話題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尋找和判斷新聞價值的輕重。并在欄目內部形成共識,將此納入評判節目優劣的依據和考核標準。
一檔地方新聞評論節目要堅守時評本地化有一定的難度。首先是話題相對缺乏。和全國范圍相比,地方發生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的概率比較小,可評論的話題自然也相對較少。在編輯和采制節目的過程中也常常會苦惱當天或者近期沒有特別引人入勝的話題的問題。
其次是本地化的話題更具敏感性,約束較多。異地評論相對容易,對本地新聞事件作出評論有的時候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話語空間相對狹窄,分寸掌握的難度較大。地方媒體發表時評比中央媒體和外地媒體有更大的約束性,這種約束來自官方,也來自民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既有給讀者以親近感,讓讀者對節目有所期待等優勢,但也由于距離近一些觀點很容易引起部分觀眾的不滿和誤解。例如,面對本地的一些不良現象或者社會影響不好的事件,本地媒體發表時評予以批駁,結果不僅會惹得相關部門不滿,更有甚者還可能找上門來理論對錯。
再者是評論員力量不足,隊伍難以穩定,難以有效利用各地的人力資源。若是全國性話題,可以借助各地評論員的力量。同時地方評論員的人才規模也相對較小,知識、眼界、判斷力、掌握信息的能力也相對較弱。由于能力所限,有的時候面對一些很好的時評話題評論員卻不能有很好的評論視角和觀點。
時評本地化還在積極的探索當中,在地方媒體操作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解放思想,敢于涉及現實問題
緊緊圍繞中央和當地黨委的重要精神及決策戰略部署,主動發聲,充分發揮權威發布、指導工作、提振信心、激勵意志、凝聚力量、鼓舞士氣的“定心丸”和“指南針”作用。確保主流媒體在社會熱點問題上不失聲、不缺位、不失責,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讓正確的輿論在觀眾中形成引導力。例如,如何將中央關于深化改革的精神宣傳貫徹到廣大干部群眾中去?江西日報結合省委決策部署,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縱橫談”系列評論,《從“管理”到“治理”的跨越》《當好改革馬前卒》《改革呼喚問題意識》《做好改革的“加減法”》等幾篇評論,從不同的角度為全面深化改革鼓與呼,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理論高度、思想深度;既站在群眾的角度,回答他們所關心的、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又將黨中央的戰略意圖通俗化地予以解讀,引導了社會輿論,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對于一些敏感話題或者涉及地方利益的事件或者現象,評論員不能自我設限,故步自封。經過一些實踐證明,當初大家擔心的敏感話題播出后并沒有引起想象中的麻煩或其他不良反應。例如,新疆近兩年嚴重的宗教極端思想和發生的暴力恐怖犯罪案件,當地媒體對這類話題從最初不敢觸及,到后來宣傳管理部門放開宣傳口徑,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始大張旗鼓地宣傳“去極端化”,在受眾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
(二)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眼下時評“重外輕內”傾向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時評多涉及輿論監督,若評論本地的人或事,擔心把握不準引來“麻煩”。其實,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出問題的大多是給錯誤言論提供了陣地,或圖一時痛快,不夠客觀、不實事求是。如果從大局出發,站對立場,以理性建設的態度促進社會進步,促進問題的解決,就只會帶來好的效果。
例如,遼寧臺針對部分“港口重復建設、重復投資”的言論,推出《港口發展正當時》,分析經濟發達省區的先進經驗,結合遼寧省的實際情況,采訪多位經濟學專家,得出遼寧港口發展正當時的結論,既找到了港口建設這個宏大主題的地域化、操作層面的微觀落點,又實現了為百姓答疑釋惑和回應省委省政府的雙重效果。節目播出后,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評。
(三)對中心工作、重點工作有更加精準的把握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寫好時評,首先要對國家大政方針了如指掌,要研究和領會黨委政府對中心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做每一個時評話題時都要從大局中去思考和確立選題。只有對全盤工作了如指掌,才能挖掘到有價值的評論選題,避免人云亦云、堅持就事論事,才能使時評有高度、有深度,使時評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這就需要媒體進一步增強學習力、思辨力、觀察力、分析力,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重要工作、重大事件、重要節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洞察事物本質、解釋事物規律,用思想凝聚力量。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災后重建任務基本完成這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四川當地媒體策劃推出了《決戰決勝的四川經驗》《化危為機的四川路徑》《創造奇跡的四川精神》三篇評論員文章,或總結經驗,或探討路徑,或弘揚精神,成為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宣傳的一大亮點。
(四)把握時機和節奏
新聞時評給人的印象似乎是越早越好,事件過去了再發時評就會給人“炒冷飯”的感覺,但是有時也未必如此。例如,一些機關存在庸懶散拖的工作作風,很多地方都存在這種懶政或者為官不作為的現象。新疆和田地區某縣出狠招、出實招懲治這種現象,對不合格的機關干部“回爐淬火”。這時全國也正掀起向懶政問責的熱潮,我們及時針對此現象發表時評,得到了上級和觀眾的熱烈好評。
同樣針對中秋國慶“兩節”期間易發多發的節日腐敗問題,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整飭措施,當地媒體及時推出系列評論,從不同側面闡發觀點,分成“用變化凝聚信心、以鐵腕整飭沉疴”“還節日的本來模樣”“領導干部向上走還是向下看”等角度,論述了中央精神、江蘇部署、群眾期待、干部作為等方面的新變化。
(五)選拔和培養優秀評論員隊伍
媒體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評論員隊伍是非常重要的,這支隊伍不僅承擔著寫評論的職能,還是媒體的智庫和頭腦,是思想的蓄水池,是觀點的活水源。媒體要做好評論,首先就要建立專職的評論員隊伍。評論員工作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是隨便拉幾條槍就能拼湊出來的,也不是僅憑新聞資歷就可以隨時任性的,組建隊伍本身也是門技術活。其次,要提高評論員隊伍的待遇保障。評論員的勞動含金量遠高于新聞和消息,這是不爭的事實。建議提高評論員的行政級別,在評獎、職稱上有榮譽保障,用好的待遇留住人才、穩住隊伍。最后,要善于打造媒體自己的名評論員,要有培養名嘴、筆桿子的意識,使之成為媒體的招牌,在社會上產生影響力。而就實際情況而言,能寫的不一定能說,能說的不一定能寫。但是相對來說,寫得順的人,思維一定清晰,表達也一定出彩。因此,可以在評論員隊伍中選拔人才,打造名人效應。評論員越有名,媒體影響力就越大,兩者是相得益彰的關系。
G229.27
A
1674-8883(2016)16-02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