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凌云
(巫山縣文化館,重慶 404700)
淺議以群眾為主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重要意義
馮凌云
(巫山縣文化館,重慶 404700)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有效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最大化豐富普通群眾的精神生活,成為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擺在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本文對此立意,綜合分析了以群眾為主體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重要意義。
群眾主體;文化活動;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充分表明我國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不僅要凸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更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群眾性文化活動作為基層文化建設重要的方面,在組織和開展中始終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對貫徹新時期文化工作要求、貼近群眾實際需要、激發群眾創造活力等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基礎,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的基礎性工程,是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也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落實黨的文化建設工作精神,豐富和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關鍵因素。
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實現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實施群眾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活動,是面向廣大群眾的一種基礎性文化活動形式,對普通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
廣大基層文化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對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牢牢把握“人民群眾”這個中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切實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貫徹執行黨對新時期文化建設工作精神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縱深開展的強大動力。
以群眾為主體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動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現實需要。
一是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說,“要使群眾接受,就必須貼近群眾”。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也相應提高,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逐漸豐富起來。但是,在這些群眾性文化活動中,存在著高高在上、過度庸俗等問題。追根溯源,仍是在組織和開展中,沒有把握“人民群眾”這一主體定位,沒有充分了解當地群眾文化生活需求,沒有因地制宜用心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
二是占領文化道德高地的需要。近些年,在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下,諸如“送文化下鄉”等之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大增多,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少數偏遠地區,因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少,或有活動卻脫離群眾本身,導致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很多非法的宗教、迷信活動乘虛而入,廣納“信徒”。所以,必須堅持以群眾為主體,重視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把群眾吸引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中來,牢牢占據社會主義文化道德高地,把握正確的文化方向。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風文明的需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把孝老愛親、鄰里互助、愛護環境、文明禮貌等積極健康的思想認識和生活態度傳遞給群眾,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至關重要意義,對提高普通群眾文明素養、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有著極大促進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談到群眾文化建設時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就要求我們要從根本上重視和發掘普通群眾的創造力。
自古以來,文化就源于人民和人類最初的勞動實踐。例如,《詩經》中的《風》收錄的大多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古希臘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來自于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豐富想象,這些都是以群眾為主體,深度挖掘和提煉創作的藝術作品。這充分說明,文化一旦遠離人民群眾,就沒有了生命力和創造力。只有真正尊重人民群眾,認可人民群眾文化建設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實現文化創新。
在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中,激發群眾的創造性還要把握好幾點:
一是強化引領,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特別是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是強化指導,通過“傳幫帶”等形式,著力提高普通群眾文化素養,不斷壯大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三是強化投入,大力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滿足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需要,充分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用;
四是強化扶持,配套出臺相關政策,尊重和保護普通群眾的原創力,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
組織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必須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堅持讓人民群眾唱主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參與精神,才能不斷涌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才能不斷推進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
G247
A
1674-8883(2016)16-0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