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銀花
(四川師范大學 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綜藝節目盛行帶來的思考
禹銀花
(四川師范大學 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網絡綜藝節目、網絡劇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內,帶來了新的娛樂休閑產品。網絡綜藝節目盛行帶來了喜,也帶來了憂,我們在欣賞娛樂的同時,對于網絡綜藝節目盛行也應該有相應的思考。其發展態勢之迅速,節目內容之“大尺度”,節目形式之豐富,均是我們應該探討的方面。
緣由;思考“喜”與“憂”
在當今快餐娛樂文化盛行的時代,網絡綜藝節目猶如雨后春筍,正發出強烈訊號。這種態勢與前幾年國內真人秀節目、歌唱類節目、征婚交友類節目盛行的態勢大同小異,只是把傳播的媒介由電視媒體向網絡媒體跨越。網絡綜藝節目為何來勢洶洶?
(一)媒體自身的發展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
媒介的發展決定了大眾的使用對象,內容接收形式也決定了媒介自身傳播的方式和內容。可以說,媒介的發展給大眾帶來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富有趣味性,趨向于全面性。從紙媒的信息普及到廣播的跨越時空發展,再到電影、電視媒體的聲畫立體結合,如今網絡媒體的發展,媒介間的相互融合,自媒體、APP的發展,對于大眾的影響越來越廣。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綜藝節目應運而生,首先得益于網絡媒體的發展,其次得益于大眾對綜藝節目本身的愛好。因此,網絡綜藝節目的出現和盛行有一定的機遇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網絡綜藝節目缺口大,緩解了主持人“舊媒體”的邊緣化
隨著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綜藝節目已經越來越邊緣化主持人,不少主持人已經退居側幕。《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已經把主持人變成了報幕以及報廣告的人,《奔跑吧兄弟》《全員加速中》《花樣姐姐》更是取消了主持人這個崗位。節目對于主持人的需要度及控場要求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在節目中的“邊緣化”使電視節目主持人生存壓力較大。于是,大量主持人開始在網絡節目上尋求自我存在感及自我價值感。對于主持人來說,在老牌綜藝節目中奠定了地位,加盟網絡綜藝也是尋求自我突破的另一條途徑。部分主持人如汪涵、何炅等綜藝主持大咖,對于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持模式早已駕輕就熟,加入網絡綜藝節目這種新平臺無疑一種挑戰。
(三)制作成本低、收益高帶來的強反差,推動節目開發
縱觀目前上檔的各網絡綜藝節目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主持人是名嘴以外,請到的各路嘉賓較之而言都不是國內大咖,甚至是退居幾線或近年來“過氣”的嘉賓。與其把錢砸在嘉賓、道具上,不如花重金挖來可以hold住全場的金牌主持,做一檔脫口秀。比如說主持界大咖何炅、汪涵、撒貝寧等主持人,對于他們而言,節目的控場絕對是小菜一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網絡綜藝這塊新陣地迅速拉攏了主持界名嘴,利用名嘴的號召力,從電視臺挖角、挖嘉賓成了最直接、最方便的路徑。
其次是節目很多都是棚內脫口秀類節目。雖然電視和網絡節目都允許招商,但相比上星的衛視平臺,招商資源更有限,節目成本就會比電視節目減少很多。像《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非常搭檔》這種“室外+明星團隊”的賽制節目,需要大量的道具費和明星活動經費,成本過高,初期的網絡綜藝節目無人敢涉足冒險。網絡綜藝節目選擇棚內錄影,一方面減少了道具、嘉賓活動經費,同時也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參與量,較之而言,低成本,高回收。《奇葩說》第一季冠名費5000萬,第三季總招商已經達到3億元,可見,網絡綜藝這塊蛋糕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一)網絡綜藝節目形式多樣,遍地開花——喜
任何事物的出現即存在合理性,網絡綜藝節目盛行這一事件,喜憂參半。謝娜的《偶滴歌神啊》、華少的《你正常嗎?》都是較早出現的網絡綜藝,但真正引起注意的網絡綜藝節目是馬東的《奇葩說》。2016年是網絡綜藝節目遍地開花的一年,除了謝娜和華少,孟非、何炅、撒貝寧、汪涵、李維嘉等都相繼傳出加盟網絡綜藝節目的消息,孟非的網絡版婚戀交友真人秀《美女與極客》,何炅和撒貝寧的角色扮演推理游戲節目《明星大偵探》,汪涵的網絡推理脫口秀《火星情報局》,維嘉的網絡脫口秀《深夜蜜語之尋找懂先生》紛紛上馬。臺灣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在結束《康熙來了》節目的合作后,也相繼來到大陸網絡平臺,蔡康永加盟了《奇葩說》和《百萬秒問答》,小S以全新的網絡廚藝訪談節目《姐姐好餓》上檔愛奇藝,節目播出第一期,收視效果很佳,引發了微博網民熱議。可以說,網絡綜藝節目以最簡單的模式進軍觀眾視野,但是大多節目樣式與電視綜藝節目差不多。網絡綜藝節目的多樣化發展,體現了當下新媒體發展大道一個高峰時期,網絡綜藝節目只是網絡平臺里的一小部分。
(二)為搏眼球,尺度較傳統媒體大,容易給年輕觀眾錯誤導向——憂
網絡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發言較為隨意,沒有過多的約束,節目尺度和開放程度較大。由于網絡新興媒體興起不久,對于這類節目的約束及規范尚還欠缺,相對來說,網絡綜藝節目思想、內容、語言更為開放。網絡綜藝節目和網絡劇的尺度較電視媒體尺度更大,不少節目為博觀眾一笑,內容過于“低俗”,這可能會給廣大年輕觀眾帶去錯誤的價值觀導向。
綜藝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受眾觀看后輕松、娛樂、開心,而不僅僅是為了迎合低級趣味而用一些“俗梗”。這對于網絡媒介的發展不利,同時也不利于傳播。例如,王思聰主辦的一檔吐槽節目,開播一期,被廣電責令喊停。又比如,《火星情報局》里面嘉賓的“黃段子”、小S的《姐姐餓了》等,節目除了要收視,也應該追求“雅俗共賞”,正確導向,把握好一個度。這對于節目的傳播很重要。
未來幾年,網絡綜藝節目的市場需求將繼續擴大,尤其在電視綜藝限制越來越多、網絡綜藝相對比較自由的情況下,這塊市場很快會被填充起來,我們期待優質而不失自由的綜藝節目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G222.3
A
1674-8883(2016)16-0352-01
禹銀花(1992—),女,湖南邵陽人,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戲曲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