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鴿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從網絡傳播看暴雨輿情
李彥鴿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進入7月以來,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區出現特大暴雨天氣,連續的暴雨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災情,網絡輿情更是發展得熱火朝天,各大社交平臺也接連被災情和輿情刷屏。本文主要從網絡傳播中傳播者身份、傳播范圍、傳播效果和網民自身把關等方面來分析在暴雨事件后輿情火爆的原因。
輿情;網絡傳播;把關理論
一般認為,網絡傳播就是以計算機和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傳播活動,依托互聯網的網絡新聞從一開始就有著與傳統媒體不一樣的鮮明特征,如信息海量性、交流互動性、發布迅捷性和檢索方便性等。[1]在網絡傳播時代,人們的觀點可以更好地得到表達,對于熱點事件也會有更多的討論和意見,如果不對網絡傳播過程中的各種輿論進行適當的疏導,則會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影響正常的信息傳遞和社會秩序。暴雨事件后,對災情的及時報道能夠給人們準確的信息以應對災情,促使人們及早防御,因此對災情的報道必不可少。此次災情發生后輿情也同樣火爆,因此本文主要從網絡傳播的幾個方面來分析輿情發展為何如此廣泛,各大社交平臺輿情引爆背后又隱含著怎樣的網絡傳播特點。
網絡是一個虛擬環境,在各大社交平臺中的網絡傳播身份具有匿名性,這就導致個體可以進行角色的自由選擇和轉換。且現在對于網絡空間中言論的立法也并不健全,這就使得網絡傳播者可以任意發表自己的言論。基于此,網絡傳播內容較為隨意且無規律,更多地體現了一種網民情緒的宣泄。網絡空間中傳播者身份的相對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人們心理上的安全感,[2]更能夠使得他們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和意見。
網絡言論的表達可以使他們把對現實災情的恐懼轉移到網絡中來。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前期媒體未對安徽災情進行報道時,網民就是利用各種網絡平臺來發布自我觀點的,體現了人們對于安徽暴雨的恐懼。同時,由于官方對此言論應對的不及時,導致謠言的出現和蔓延,出現了類似“安徽是國家默認的長江泄洪處,而這是由于經濟發展優劣造成的”等言論。
網絡使得人們的交流范圍擴大,人們可以不斷地變換交流的對象,這些交流對象的來源也更加廣泛。可以說,網絡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也打破了固有群體的限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網絡進行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這就為公眾輿論的出現提供了必備的土壤。
在此次暴雨事件中,人們不僅可以對自己身邊的情形和環境進行觀察,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來觀看整個暴雨事件以及暴雨事件給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帶來的危害。而在此次暴雨事件中,同樣受災嚴重的湖北和安徽卻受到媒體不同報道程度的對待,也充分體現了網絡傳播范圍的廣泛性。同時,媒體對安徽和湖北災情的不同報道程度的意見也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共鳴,網民在網絡平臺發表共同的看法和意見,從而導致輿論的進一步發展。
一般而言,網絡傳播效果是由傳播活動所引起的受眾在情感、認識和行為方面的反應,網絡傳播中的傳播效果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被預測,傳播效果往往是開放的、難以控制的。并且因為受眾在網絡傳播中獲得了較大的主動權,他們在信息生產流程和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較大的變化。受眾的參與使得雙方的互動更加明顯,也導致了一個較為復雜的傳播過程;同時,在網絡中,人們所發表的觀點和意見都因為互聯網的海量空間而聚集在一起,使得每個網民都能公開地觀看這些已經被發表的意見,從而進行網絡群體的聚合,產生共同的群體合意。
在充滿群體合意的社交平臺中,會產生一種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的壓力,即群體壓力。這樣的社會心理會導致更多的人發表同質的意見,而排斥那些擁有不同意見的人發聲,出現網絡傳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在暴雨這一事件中,人們的關注點從對災情的報道逐漸轉移到對媒體不報道安徽災情事件的不滿,且對安徽媒體的不滿情緒愈發嚴重,在社交平臺上對安徽媒體的集中批評也充分體現了這點。
把關人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提出的,主要是指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4]把關人不僅僅局限于媒體及媒體從業者,在網絡傳播中,網民也可以是把關人。這不僅意味著網民在有些情況下,可以繞開某些政府或網站的把關關卡獲得自己需要的內容,而且也意味著他們對別人來說也可能成為一種具有把關作用的引導者。
正如彭蘭老師在《網絡傳播學》一書中所說:網民在博客中發布內容時,是需要經過選擇與思考的,這個過程是一種把關;網民在論壇中轉發帖子,也是有選擇地進行內容的再傳播,這也是一種把關行為。暴雨事件中,網民在各大社交媒體中發表的意見都是經過了篩選和把關的。而這種把關又會促使形成關于這一看法的集中討論,從而引發媒體對這一現象的重視,進行新一輪的媒體的把關。因此在此次暴雨事件中,網民們集中對安徽媒體的不滿以及對湖北暴雨災情的看法也充分體現了網民有意識的把關過程。
因為網絡傳播的種種特點,網絡輿情的發展更為迅速和復雜,而又因為網民自身的把關現象和網絡群體中群體壓力的存在,輿情的發展可以受到一些把關和限制。因而在輿情發展時,政府及媒體要更加注重網絡傳播的特點,同受眾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向受眾傳遞真實的信息,進行合理合適的引導,以避免和制止輿論謠言的肆意傳播和擴散。
[1]李其平.網絡傳播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理論建設,2007 (06):1.
[2]彭蘭.現階段中國網民典型特征研究[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09:3.
[3]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98.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1.
G206
A
1674-8883(2016)16-03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