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龍
(南昌日報社,江西 南昌 330008)
“互聯網+”背景下紙媒轉型發展探析
胡盛龍
(南昌日報社,江西 南昌 330008)
作為傳媒產業的新興產物,互聯網以其及時性、互動性和免費性三大顯著優勢,向傳統媒體——報業發起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也為其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本文通過論述“互聯網+”背景下傳媒的基本特征以及發展優勢,指出互聯網為報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探析作為傳統媒體的報業如何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
“互聯網+”;紙媒轉型;報網融合
信息技術的進步引發了信息傳播的革命,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已經改變了傳媒生態格局,推動了行業思維的深刻轉變。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興主流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會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發表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講話,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年多來,傳統報業的轉型以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在政策、市場和媒體自身的驅動下走進了深水區,也引發了我們對當前報業發展變化的思考。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理論告訴我們,媒介本身的存在改變了人類認知世界、感受世界和以行為影響世界的方式。互聯網技術的到來使得人們獲取信息、接受信息的行為習慣也發生了極大變化。尤其是對于年輕一代來說,由于消費方式與文化觀念的改變,報業的傳播內容、傳播模式在年輕一代中的影響力、流行度逐漸降低。在多種力量的擠壓下,報業的原有市場發展空間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市場縮小的同時加劇了報業間的競爭,使得收入增長和利潤進一步萎縮,報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上海報業集團高層認為,未來五年將會出現“三個一批”,即一批傳統主流媒體將退出歷史舞臺,一批傳統主流媒體轉型成新型主流媒體,一批新媒體將轉型成新型主流媒體。不難看出,上海報業集團的結論是充分尊重事物發展規律,遵循新聞規律的科學研判。其實,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坐標,傳統報業已經逐漸在強化互聯網思維,創新理念觀念、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建設新型采編流程,拓寬新聞傳播渠道,探索媒體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誠然,時下的傳統報業和新媒體融合還不夠快,同步發聲、同頻共振的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傳統報業的決策者們已然領悟到,傳統報業如若能全面轉型、融合發展,就能跑贏當前的危機,反之就會遭遇危機,甚至是消亡。
時下對國內傳媒發展有個總的判斷:北上廣深一線傳媒將走向資本運作為主,會有一些突破,生存問題不是很大;二線維持生存,必須仰賴政府;三線一家黨報掛一張其他都市報會大批破產,很有可能走向財政供養模式。那么,新媒體的出現,是否就真的意味著傳統報業的消亡呢?
其實不然,傳統報業的“藍?!标P鍵在于與新媒體的融合。一方面,傳統報業可以打破固有模式和區隔,充分實現內容、形式、渠道和終端的重組和融合,從而實現區域、用戶人群和市場覆蓋的跨越,而不受限于特定傳播、發行渠道網絡建設。另一方面,傳統報業所依托的傳播途徑仍將滿足特定人群的需要,并可能與新媒體途徑形成互補和呼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據相應市場。更重要的是,媒體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內容,而在這方面,傳統報業仍具有很大的優勢。傳統報業擁有專業素質較高、社會責任感較強、職業精神高尚、思想方法科學、認識問題深刻的編采人員,他們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權威,這是眼下傳統報業市場競爭中的最大財富。而報業要做的就是不斷拓展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在品質上追求權威,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互動化,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通過優質內容吸引受眾,贏得發展優勢,從而有力推動傳報業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
融則通,通則活。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當然,媒體融合也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時間環境與空間環境的融合、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的融合、硬件環境與軟件環境的融合、虛擬環境與真實環境的融合,最關鍵的是技術的融合和經營方式的融合。
傳統報業要實現報網融合,實現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做到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優勢互補,并行并重,將自身打造成新型主流媒體。
在技術層面,國內多家報業集團紛紛提出了“中央廚房”“全媒體中心”等概念,“兩微兩端”也都做得有聲有色,有的甚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調整報業結構,集中精力、人力、財力推動報業與互聯網融合,更有甚者直接讓紙媒整體轉型成新媒體,力度不可謂不大。
轉型融合的方向是明確了,但轉型融合的最終目的是推動報業的發展,尤其是推動報業經濟的發展,最終落腳點不得不落實到經營方式融合上來。就這點而言,縱觀國內各家轉型融合相對成功的紙媒,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在大批轉型融合的紙媒中,有的提出“村村冒煙”,成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項目小組;有的提出“螞蟻雄兵”,以個人為單位搞經營策劃;有的實行“集團兵”作戰,期待大策劃大效益大產出……即使是由東方早報成功轉型來的澎湃新聞,也沒能走出社會效益大、經濟效益不盡如人意的尷尬局面。但有一點必須肯定,那就是它已經逐漸邁上了正軌并開始顯現出蓬勃生機。
[1]歐陽文全.媒體融合:黨報創新發展必由之路[J].中國報業,2016(9):62-63.
[2]韓少林,譚親璐,王兵.媒體融合發展與黨報版式創新[J].新聞論壇,2015(4):37-39.
[3]鄧寒冰.媒體融合趨勢下的黨報變革[J].科技傳播,2014 (22):105.
G219.2
A
1674-8883(2016)16-0392-01
胡盛龍(1979—),男,湖北黃梅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