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行為遺傳學專家普羅明(Robert Plomin)為了探究基因和智力的關系,花費十余年跟蹤觀察了數千名兒童。他會隨機詢問這些兒童一些問題,比如“水和牛奶有什么地方是共通的?”或者“太陽從哪邊落下?”等等。就某種意義而言,這個研究的結果是令人振奮的,這些測試的兒童絕大多數是雙胞胎,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的智力更接近,異卵雙胞胎又比沒有血緣的兒童智力更為接近。雖然這個實驗結果不能直接證明基因決定智力,但還是為科學家在探討基因和智力關系上給出了相關證據。
就當人們還在努力地關聯基因和智力的時候,美國雅虎新聞網于2014年10月22日刊發(fā)了一篇題為《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人類將聰明絕頂,智商可達1000》的報道。文章的作者美國科學家斯蒂芬·許(Stephen Hsu)提出的理論認為,未來科學家可以通過改造人類基因組,從而極大地提高人類的智力水平。斯蒂芬寫道:“超級智力的可能性直接源于智力的基因基礎。身高和認知能力等特性是由成千上萬個基因控制的,每一個基因都發(fā)揮著細微的作用。從先前的基因組研究來看,估計大約有10000個基因變種與智力相關。如果能把它們都改造成“智慧”版本,那么它們每一個都能為提升智力作出一點貢獻,這樣一來,人類智商有望突破1000?!?/p>
作者斯蒂芬十分博學,曾對量子物理、暗能量、金融、信息安全、基因組與生物信息、計算機學應用以及生物數據統計等領域進行過研究。他的正式頭銜是密歇根州立大學主管研究和研究生學習的副校長,同時也是理論物理學教授。盡管這個一向高調的斯蒂芬向來喜歡給出一些類似預言似的言論,但是這篇文章還是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不小的轟動。一方面作為物理學家的斯蒂芬公開討論遺傳學的問題很容易被專業(yè)人士看成是指手畫腳;另一方面因為在行為遺傳學領域,“智力”向來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
假如人類的智商真有達到1000的那一天,人類會怎樣呢?屆時,人類將擁有極高的認知能力,成為“超人”,也許就和電影《超體》中的女主角一樣。例如,可以近乎完美地記住影像和語言,擁有超快的思考和計算速度以及強大的幾何運算能力。
智力分數真的有意義?
智力商數最終呈現的是一個數字,那么這個數字真的有意義嗎?智力又是什么呢?為什么可以用數字來表達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智力并不復雜。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特克海默教授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以觀察到智力。無論在專業(yè)上如何描述,每個人都知道有些人就是比較聰明,當你和對方交談時就能感覺得到。”1996年,美國心理學學會發(fā)表一份關于智力的報告,報告里這樣陳述:“每個人對于復雜概念的理解;有效地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舉一反三的能力;進行不同形式的推理和利用思考克服困難的能力。這些能力因人而異?!?/p>
為了測量這些不同,心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初就發(fā)展出了針對不同思考能力的測驗,包括算數、空間推理和語言技巧,有些心理學家更建立了智力標準表,可以比較不同測驗的成績。這些測驗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智商(IQ)測驗,它的平均得分設為100。
然而IQ并不只是一個數字,心理學家們想根據測試大致來推測人們生活的其他層面。根據兒童時期的IQ分數,可能可以對人們在學校和工作場合的表現作出合理有效的預測。更有些心理學家根據IQ的研究得出IQ高的人有長壽傾向的結論。
“如果你知道某人的IQ,就能洞悉這個人所有認知功能的長處和弱點嗎?”美國加州大學的海爾(Richard Haier)教授說:“那是不可能的?!奔幢闳绱?,也不能小看一個簡單的數字,這個數字也可能讓你知道很多。“當你去看醫(yī)生,一開始會先做什么?會有人幫你量血壓和體溫,得到兩個數字。沒人會用血壓和體溫來對你的健康下結論,但是它們也是你健康的重要指標。”
智力和基因
高智商的確在某些方面可以解釋成更聰明,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科學家一直在努力關聯基因和智力的關系,每個人都想更聰明或者希望自己的后代更聰明。但在行為遺傳學領域,“智力”向來是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它甚至被看成是一個研究“雷區(qū)”。因為假如人們掌握了基因和智力之間的關系,并能夠選擇基因和智力,人們可能會利用這種技術開始對胎兒進行篩選,就如同現在的性別選擇一樣。毋庸置疑,這在現今社會的倫理道德下是不允許的。
但是盡管遺傳學領域不愿公開討論關于智力的話題,科學家們卻從未停止關于智力和基因的研究。普羅明就根據自己研究得出的結論進一步探究,想要找到造成不同智力的特定基因。隨著科技的進步,他現在已經有了工具可以找出設想的基因,這是他剛開始從事這個研究時不敢奢望的。普羅明和同事利用微陣列(microarray)——一種可以辨別50萬個不用DNA的片段的晶片,來掃描測試者的基因。這個強大的工具再加上數量龐大的兒童研究數據,理論上代表他可以找出造成智力測驗分數細微差異的基因。
然而,當普羅明和同事揭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智力相關基因搜尋實驗的謎底時,結果卻大失所望。研究人員只發(fā)現6個遺傳標記對測驗成績有影響,更為讓研究人員泄氣的是,當他們再一次用更為嚴謹的方式分析這些結果的可信度的時候,只有一個基因通過了考驗,而這個基因只對智力測驗造成0.4%的影響,更為糟糕的是沒有人知道這個基因在身體里有什么功能。普羅明失望地說:“就某方面來說,這個結果簡直糟糕透了。”
“這不奇怪?!奔~約大學心理學家蓋里·馬科斯評論說,“智力和人腦的組裝過程有關,人類基因組中至少有一半的基因參與這個組裝過程,你需要上萬個基因一起發(fā)揮作用,才能組裝完成一個健康的大腦?!?/p>
除了智力
普羅明的處境在研究智力的科學家中很常見,就如同微陣列技術一樣,其他科學家往往以腦部掃描結合其他精密儀器來解讀基因和環(huán)境對智力發(fā)展復雜的影響。甚至有些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得出了新的觀點,認為智力反應了資訊在大腦中流動的方式。但除了這些推測性的進展,智力至今仍然是一個深奧的謎。我們對智力的了解,可以說少得可憐,而想要找到智力和基因的聯系更是任重道遠。
但是在生活中,高智商真的那么重要嗎,全球一半以上人的智商都在90—110之間,高智商(超過140)和低智商(70以下)的人非常少見。智商的高低也未必就定義了一個人,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就盛行過一段時間的反智電影,代表作品是《阿甘正傳》,也許就如電影所表達的一樣,除了智力,生活中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