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個注重Idea,遍觀各類科幻風格電影、書籍和漫話的重度科幻迷,那么《星際穿越》確實不會是一部乏善可陳的電影,甚至絕對算得上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唯一遺憾的是它可能不會給你帶來震撼的感覺。
是的,我說的是那種全新科幻Idea帶來的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在這一點上,它或許還比不過2007年那部沒有一處科幻場景,卻讓你時刻腦洞大開的小成本佳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那種既能做到故事精悍邏輯縝密,又能圍爐夜話神游八荒的科幻不是視覺效果可以取代的。這是《星際穿越》讓科幻迷真正沮喪的地方。
蟲洞、黑洞、潮汐力、太空旅行、時空穿越等等,即便有還未在電影情節中呈現過的科幻員,估計這些元素也早已被科幻小說用各種背景說爛了。這樣的前車之鑒俯拾即是,《盜夢空間》里“夢的層次梗”與“喚醒?!庇兄稌r光倒流七十年》的深深痕跡,而后者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部愛情片!
或許諾蘭的真實想法是讓所有人驚嘆,而不僅僅是科幻迷!
《星際穿越》是如何吸引人的?
一種真實存在的“不可能”是“最科學的科幻”。
事實上,在科幻故事浩如煙海,科幻迷隨時都能在這片煙海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搜出你想要的幾乎所有的科幻梗時,挖掘一個科幻新梗不比按照科學精確計算出來的畫面更簡單,甚至更加冒險。
而一部成功的電影總要有它獨一無二的賣點!這個點不在掉入黑洞的馬修·麥康納會不會被拉成細長的面條,而是最科學的蟲洞會是怎樣的一幅圖景。所以一個按照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公式計算出來的數據拍攝出的蟲洞畫面確實蠻拼,也夠給力!
科幻與真實結合的最高境界,不是再現現實中的生活場景,而是展現一幅在科學依據支撐下最接近真實存在的畫面。作為一名普通觀眾,知道那是真實的,一種不可思議的真實;自己從未見過,此生也不可能見到的真實場景;不是那種因為自己能力不及別人而望塵莫及的不可能,而是一種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不可能”。
在呈現一種真實存在的“不可能”上,諾蘭做到了極致,打通了大多數觀眾在期望值上的任督二脈。
你負責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
即便相對論、蟲洞在各種層面上被“科普”或“民科”過無數遍,它們還是能吸引眼球。光是吸眼球還不夠。你多少要讓普通觀眾在一部燒腦的科幻片中找到一些滿足感,火候很重要,不能完全看不懂,也不能一琢磨就明白,讓他費點腦子之后感覺明白了,想想好像還有幾個地方比較模糊的,然后回頭再刷一遍。總之不能讓人產生“我不可能看懂”的念頭。
諾蘭的確這么做的,也做到了。
還記得電影中提到的那個“奇點”嗎?它是這么來的。
諾蘭:“你能告訴我,奇點最通俗的解釋是什么嗎?”
基恩:“通俗的來說,就是當時空的彎曲程度達到極大?!?/p>
加州理工大學基恩·索普的辦公室里,坐在基恩桌子對面的諾蘭,想要以普通人的思維去了解物理學中的“奇點”。而科學氣息濃厚的高冷“奇點”在基恩看來是非常普通和容易理解的。事實上他的原話是“星際穿越中的物理現象都是普通和容易理解的?!边@顯然不是在顯擺優越的智商,而是說相比較那些需要復雜計算的具體內容,概念的上東西才更有被一般人接受或理解的可能。包括那個球形的“蟲洞”。
如此看來,諾蘭與基恩在《星際穿越》中的合作還真有點“你負責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的意味。
穿越時空,可能嗎?
誰造了蟲洞,掉入黑洞,五維空間,拯救地球放棄地球,個人在絕望中求生的欲望能強大到什么程度,充滿張力的親情……這些劇情和疑問都沒有穿越時空來的讓人興奮!最起碼這是讓筆者最興奮的點。
那么穿越時空可能嗎?豈止是可能,而且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如果你是喝慣了心靈雞湯的唯心主義者,不建議你看下去了。因為經歷過并不意味著能意識到。
理解穿越時空關鍵點在于理解穿越時間。首先你能想到時間是什么?
是年月日時分秒嗎?是太陽在空中的位置的變換嗎?是生老病死嗎?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嗎?是早餐、中餐、晚餐嗎?這些都是我們感受中的時間,并不是時間本身。
細想一下,年月日時分秒是按照地球自轉公轉來設定的,由此也決定了太陽在天空中變換的位置以及寒來暑往,決定自然生老病、一日三餐的是生物鐘,這些都是時間投下的影子但不是時間本身,這些影子在意識里埋下了一個陷阱,認為時間獨立于空間,存在于線性流逝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
所以想要一下子理解穿越時間好像不太可能。不如先換個角度,用速度來理解時間。決定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引力。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兩個人都帶上校準過的原子表,一個站在高樓的頂層,一個站在底層。一段時間之后會發現在低處的原子表慢了。因為低處的原子表受到了更強的引力場的作用。反過來理解如果速度加快,是不是可以減少引力的影響,引力變小了,進而時間也就快了?;叵胍幌禄鸺M入太空軌道時所要達到的第一宇宙速度吧。
所以簡單來說靜止不動可以經歷更多的時間,到處運動做各種事情會縮短時間。一個開了一天的車的人,與一個在家睡了一天的人,前者的手表比后者的手表走更少的時間。時空就像可伸縮的纖維層,運行其中的物體星球、甚至是我們自己,扭曲了這個纖維層。扭曲的結果就是重力。物體的質量越大,扭曲的就越厲害 ,引力也就越大。
在狹義相對論中,速度的測量要取決于引力。
根據牛頓物理體系,在一列行駛的火車上,迎面射來的一束光的速度,應該是光速與火車速度的速度之和。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第二條假設,光速不變,這就矛盾了。所以此時,速度不是在牛頓物理中那樣只是簡單地相加,相反,速度的相加需要遵循由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
《星際穿越》用一張對折的紙展示空間扭曲,但用父女再次相遇的場景來展示時間扭曲卻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因為它表達的依然是線性流逝的時間。這里不妨用麗莎·蘭道爾在《彎曲的旅行》中寫過一個好玩的奇怪假設,或許它能讓你更好理解一些。
假設有兩條相同的船,有著相同的桅桿,一條船停泊在岸邊,另一條正在駛離。再假設兩個船長在第一條船起航時已經對好了表?,F在這兩位船長要在各自的船上測量時間。他們在桅桿的頂部和底部各放置一面鏡子,然后測量光在兩面鏡子之間往返的次數和往返一次的時間,二者相乘,就能算出時間的長度。但是如果停泊船只上的船長不以他自己靜止的鏡子,而是以行駛船只上光在桅桿兩端鏡子之間往返的次數來測量時間。會出現下面圖示中的悖論。
從行駛船只上看,光只是上下穿梭,而從停在碼頭的船上看,光走了更遠的路。但光速是不變的,所以行駛船只上的鏡子計時裝置只能“慢”一些,以此來彌補行駛船只上光旅行的更長的距離。
快速運動的物體經歷了不同的時間,這就是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也是能夠實現的時間穿越。
這個假設是不是比《星際穿越》中病房里父女再次碰面場面更有穿透力?
諾蘭在采訪中曾表示,如果能用科學的數據展現科幻場景中的畫面,那為什么不呢?所以即便沒有更新更好的科幻元素,諾蘭的星際穿越依然是獨一無二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