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家過年,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一種傳統。對于那些“恐歸族”來說,他們恐的并不是回家,而是因為現在的春節被一些親情以外的東西所干擾,讓簡單的回家過年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負累與包袱。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春節就意味著團聚,但是近年來,有個新名詞幾乎每逢春節就會被輿論關注,這就是“恐歸族”。他們盼望春節,卻又害怕回家,渴望團圓卻又充滿顧慮,徘徊在歸與不歸之間。
關于“恐歸”,有人說是社會人口流動的產物、個人功利主義的體現,有人認為其反映的是中青年漂泊族“留不住又回不去”的窘境,也有人將“恐歸”歸咎于個人經濟狀況引發的心態問題。但其實“恐歸族”所抗拒的,并非是對回家本身,而是在節假日回家所帶來種種煩心事的折磨。
對許多辛苦在外的游子們來說,過年是一個既幸福又艱巨的時刻。
經濟壓力大
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進行過年回家的調查,探尋很多人不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過年的原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回家而煩惱”,煩惱集中在車票、人情消費壓力、路途遙遠等客觀因素上。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年關”的說法,說的就是春節在洋溢著濃濃年味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些人在發愁,這原本就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而“恐歸族”的這些煩惱,其實不僅是春節時的煩惱,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年輕人從步入社會之初就背負了巨大的壓力,而到了春節等節日,這些壓力更容易變成焦慮。
過年回家,不僅是路途上人被擠成紙片,連錢包也要來個大瘦身。根據某知名網站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近八成的網民表示,自己過年回家的花費已經超過了自己一個月以上的收入。其中花費在2000元以下的僅有25%,花費在2000元~10000元之間的占主流,得票率有59%,更有16%的網友表示回家一趟花費將在10000元以上。經濟是回家過年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除了來回路費和年貨的支出,春節一家團圓的興奮感,正漸漸被一個叫做“紅包”的東西所消磨,甚至產生恐懼感。正所謂,小孩盼過年,大人怕過年。很多地區的風俗都是越大手筆越好,一出手都是幾百上千,的確會讓一些工薪階層吃不消。其實,過年給紅包只是討吉利,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運帶給小孩,但是現實卻演變成變相的拼財力、拼面子,給多了心疼,給少了面子過不去,實在是為難。
回家心情差
除經濟問題外,專家認為,兩代人價值觀差異,對鄉規民俗的日漸陌生也成為“恐歸”的一大主因。
對于高中畢業離家到大城市求學工作的群體來說,個體主義驅使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需要、愿望和可能性,但父母觀念較為傳統,價值觀以家庭為本位,習慣對孩子的事情行使決定權和指導權,這兩種觀念產生一定程度的沖突。后天建立起的一些觀念、方式和習慣在家鄉是行不通的。面對瑣碎的審視,平日小心翼翼堆積起的海市蜃樓在現實面前瞬間崩塌。一位獨立電影雜志的女編輯笑著說:“自以為是的活法和所謂的風尚,會讓姑媽大姨笑掉大牙。”
特別是婚姻上的觀念差異讓年輕人倍感壓力。近日發布的《2015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初婚年齡主要集中在22歲~28歲,男性晚婚(25歲及以后)的人群占63.3%,女性(23歲及以后)晚婚人群占83.1%。可見,大多數適婚青年對于結婚這件事的態度都是慢慢來。但是,家長們的傳統觀念卻是希望孩子能早成家,于是不單是父母,連同七大姑八大姨也一起加入催婚隊伍。
年輕人過年就像看一場以家庭為單位的相聲大會:沒對象的幫著催相親,有男(女)朋友的催結婚,結婚沒生娃的催生。其實,這所謂的關心,有時候會成為負擔。甚至有人表示,過年回家相親的壓力堪比工作,情愿在公司加班也不愿回家聽人嘮叨。“春節回家,親人組團催婚的場面我都可以預想出來。”“85后”浙江小伙張帥無奈地說,自己當前的工作、收入都不算穩定,感覺還不具備結婚的條件。因此,回避是自己應付親人催婚的唯一方法。
另一方面,現代家庭對年輕人的期望都很高,而現實的生存環境不僅競爭激烈,而且收入低、消費高,年輕人極容易成為“月光族”“蟻族”。迫于這樣的生活壓力,不少年輕人會產生一種對身份的焦慮,在外打拼如果沒做出成績,就感覺沒法向家人交代,不愿回家過年。此外,同齡群體因生活環境的改變其價值觀也會產生斷裂。在外發展的這部分群體與家鄉朋友在觀點、習慣、人生選擇上產生分歧,但因曾經有相同的成長經歷,“攀比”也避免不了。近年來,同學聚會、同鄉聚會的話題越來越重視“現狀”,不少人表示有壓力。過去純潔的相聚悄然變成了“炫富會”和“攀比會”。
調整心態早回家
回家過年,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一種傳統。對于那些“恐歸族”來說,他們恐的并不是回家,而是因為現在的春節被一些親情以外的東西所干擾,讓簡單的回家過年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負累與包袱。
“過年就是要團圓,沒有孩子的節日不圓滿。年輕人工作忙,平時對孩子的擔憂,還希望借著過年這個機會好好溝通、紓解紓解。總要面對面聊聊情況,知道孩子做什么、想什么才放心得下。”兒子已在北京成家的劉女士說出了那些為子女生活狀態牽腸掛肚的父母的心聲,過年也給兩輩人的溝通交流提供契機,盼團圓也是盼著與子女拉近心理距離。
繁重的人情負擔、擁擠的交通人流、沒完沒了的各種聚會,讓一顆疲憊的心變得更加疲憊。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很多舊的習俗雖然凸顯了年味兒,卻讓很多人對于回家過年望而卻步。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人文傳統,將伴隨我們永遠走下去,如何延續好這一傳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過好春節,如何更輕松地歡度春節,更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我們不但應該考慮如何讓春節傳統與現代生活更加和諧,更應該考慮如何避免當下很多陋習污染春節這一美好的傳統。
“年”應該是親情的紐帶,給人帶來的應該是身心放松,而不是把人緊緊束縛起來,當成一種負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要想讓“恐歸族”邁出回家的腳步,還需要改變人們的觀念,讓“年”回歸到它最淳樸的本位。只有保持文明節儉的光榮傳統,春節才能一年比一年更輕松,一年比一年更人性化;回家過年,才會成為快樂和文明的一次回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