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波++張衛國
資源稅是以各種應稅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為了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并體現國有資源有償使用而征收的一種稅。資源稅在理論上可區分為對絕對礦租課征的一般資源稅和對級差礦租課征的級差資源稅,體現在稅收政策上就叫做“普遍征收,級差調節”,即:所有開采者開采的所有應稅資源都應繳納資源稅;同時,開采中、優等資源的納稅人還要相應多繳納一部分資源稅。
當前資源稅改革面臨四大資源困境。
第一,資源稅改革限制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資源稅征稅范圍過窄,有悖于市場經濟公平公正的原則;多數稅目實行從量計征,難以反映市場機會運營結果;稅率整體過低,人為扭曲了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機制。
第二,調節資源級差收入的稅種定位不能體現國家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利的差別。我國資源稅改革都將調節資源級差收入作為資源稅的一個重要目標。而級差收入是資源租的一種,資源租是作為資源所有者的國家與作為開采使用者之間公平交易的結果。體現的是國家的經濟權利。用資源稅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在理論上存在缺陷,混淆了國家政治權力所有者和自然資源所有者的兩種不同身份。
第三,資源稅在分稅制財稅體制中的定位存在偏差。如果“營改增”以后不對增值稅分成比例進行調整,資源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缺乏可行性。
第四,改革過程中存在“政府俘獲”現象。我國資源稅改革的部分決策包含了對各利益集團的妥協,未能真正體現資源稅改革的初衷,影響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