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研究人員公布了一款名為To-Robo的人工智能軟件測試結果。在解答標準化高考英語試卷時,To-Robo得了95分,打敗日本高中生的平均分93.1分。
這項名為“機器人考東大”的研究項目由富士通實驗室與日本國立科技研究所于2011年聯合推出,旨在創立一款可自主考試并通過東京大學入學考試的機器人,又名“人造大腦”科研工作。
據報道,解題機器人今年共參加了英語、國語、數學等5個科目的模擬考。To-Robo不能像人一樣閱讀試卷,試題需要由研究人員轉化為軟件能識別的數據。研究人員輸入題目后,由機器人選出合適的選項。結果在作為文科考生成績標準的7科目(滿分900分)中得到了386分,標準分為47分,在4所國立大學和472所私立大學獲得“A”級判定。
最重要的是,這款解題機器人相比之前的實驗來說,在成績上有了較大提高,尤其在英語方面,標準分較去年提高近10分。“這得益于它的學習能力,這個能力跟我們的大腦很像,技術基礎就是神經網絡算法。”山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朱國卿說。
除了統考模擬試題,今年機器人還挑戰了東京大學的數學模擬試題,但成績不及去年,標準分為55分左右,得到的評語是“擅長的領域偏少,需要克服不擅長的領域”。
“這個機器人就是通過學習以前的考試,通過神經網絡算法,將以前的考試題目與試題之間建立一種非線性聯系。當需要考試的時候將題目作為這種非線性聯系的輸入,而輸出就是題目的答案?!敝靽湔f。
據她介紹,其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擴充數據庫,數據庫越大,考試成績越好,“不停地搜索數據,也就是我們說的先驗學習?!?/p>
據朱國卿介紹,與數字計算機比較,人工神經網絡在構成原理和功能特點等方面更加接近人腦,它不是按給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執行運算,而是能夠自身適應環境、總結規律、完成某種運算、識別或控制過程。人工神經網絡首先要以一定的學習準則進行學習,然后才能工作。一般說來,網絡中所含的神經元個數越多,它能記憶、識別的模式也就越多。
人工神經網絡也具有初步的自適應與自組織能力。通常,它的學習訓練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監督學習或稱有導師學習,這時利用給定的樣本標準進行分類或模仿;另一種是無監督學習或稱無導師學習,這時,只規定學習方式或某些規則,具體的學習內容隨系統所處環境(即輸入信號情況)而異,系統可以自動發現環境特征和規律性,具有更近似人腦的功能。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