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白
“兩個奶業公司,中間夾一個公關公司,拿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開玩笑,這是缺德、沒良心。”這是劉源張在2011年中國質量高層論壇上說的一句話。這位中國質量管理之父的調侃中透著無奈。在他眼中,做事情的和制造商品的都是人,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才是質量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1925年劉源張出生于山東青島,16歲考上燕京大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燕大關閉,1942年劉源張輾轉來到日本帝國京都大學經濟系重讀本科。1949年,畢業后本想直接回國的劉源張卻因盟軍封鎖日本,回國之路被阻,他留在日本修完碩士學位。1950年,經導師青山秀夫推薦,劉源張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
第二年,青山秀夫訪問伯克利時見到了劉源張,得知他畢業回國的打算后,青山秀夫建議他轉讀對中國更有用的工商管理。依據老師的建議,劉源張選擇了運籌學并獲得博士學位。運籌學的重要課程之一便是質量控制。
暑假時,劉源張特地從伯克利去斯坦福,聽國際質量管理界大師格蘭特教授講課。“60多歲的格蘭特學識淵博,講課時引經據典、妙趣橫生,他逐漸對質量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4年拿到博士學位后,劉源張開始了漫長的回國之旅。1956年,輾轉日本后,劉源張終于在天津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1957年,應當時的中國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之邀,劉源張在其領導下的運籌學研究室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質量控制研究組。1976年,劉源張開始提倡全面質量管理,在全國宣傳推廣。其中,1976年至1979年,劉源張在北京清河毛紡織廠、北京內燃機總廠、湖北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所做的試驗和推廣工作,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經濟體制逐步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質量管理工作即將面臨新問題。計劃經濟年代,全面質量管理基本上是通過行政命令推行。市場經濟下,行政命令的作用大大減弱,產品質量需要依靠企業自身的質量意識。
劉源張認為質量意識需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他按照“全面質量管理始于教育,終于教育”的思路,以電視講座的形式,把質量管理意識從工業擴大到服務業。
劉源張還邀請郎志正主編一套名為《服務工作全面質量管理》的講座教材。教材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員,在中國質量管理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987年,該講座教材被搬上中央電視臺,主講人是郎志正,劉源張一直在幕后。
1995年7月,劉源張當選為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院士證書這樣寫道:“鑒于對質量工作在科學、技術、經濟和管理上的突出貢獻,并作為國際同行領袖之一在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以謀世人福利和日益提高生活標準所作的貢獻。”
2014年4月3日,劉源張駕鶴西去。“這是全球質量進步的一大損失,”國際質量科學院理事長瑪麗·簡·瑞恩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