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樂彧
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博弈及發展趨勢研究
◎肖樂彧
隨著“一路一帶”地緣大戰略的興起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橫空出世,歐亞大陸再次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事實上,歐亞大陸作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由來已久。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認為,在幾千年前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個地區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地理大發現之后,歐亞大陸的中心性日益凸顯。伴隨新的帝國的崛起,歐亞大陸政治沖突日益加劇,地緣利益重要性日益增加,為此,以麥金德、斯皮克曼和布熱津斯基為代表的地緣戰略學家針對歐亞大陸提出了諸多地緣戰略,明確把歐亞大陸擺放在世界政治中心位置。
從地緣政治的視角看,國際政治本質上是大國的游戲,而只有廣袤的陸地才能孕育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文明,這決定了只有歐亞大陸才是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當今,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人口的75%,財富總量的60%和化石能源的3/4,擁有當今世界三大經濟中心(北美、歐盟、東亞)中的兩個,分布著中、俄、歐、日四大權力中心,宗教和文明形態異常復雜,各大國地緣利益以及各種信仰體系在此猛烈碰撞,形成激烈競爭的復雜局面。如何在此復雜的政治博弈舞臺中占據高地,是目前美國和歐亞各個大國(尤其是崛起中的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在歐亞大陸上,國家權力之間的博弈激烈程度遠超乎想象。各大國地緣利益以及各種信仰體系在此猛烈碰撞,在歷史的長河中塑造了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這種復雜的政治格局變遷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借鑒,也為我們新世紀地緣政治戰略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15~17世紀 :開始控制世界的歐亞大陸
在遙遠的古代,歐亞大陸便已經誕生區域性大國如中國和古羅馬,但歐亞大陸真正影響世界始于地理大發現。在1500年前后,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利用卓越的航海技術,開始了對外部世界的探索。這兩個國家開啟了近代殖民主義的狂潮,在競爭中擴張,在競爭中合并,并且在歐洲其他國家引起連鎖反應,把世界歷史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8~20世紀:心臟地帶與兩次世界大戰
每一次歐亞大陸上權力的更替,都是世界發生巨變的開始。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歐亞大陸權力秩序劃分不對等,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歐亞大陸爆發了兩次世界戰爭。
根據麥金德的觀點,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海洋國家英美為了遏制陸地國家德國奪取東歐和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片心臟地帶的野心而進行的戰爭。時至今日,心臟地帶仍備受各大國關注,美國和俄羅斯在此地帶的戰略博弈更是處于劍拔弩張之勢。
這兩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亞大陸傳統強國遭受重創,世界霸權地位不再。而地處北美的美國由于和平的發展環境,躍居世界頂端。世界霸權第一次從歐亞大陸轉移到其他地區,此后,世界權力博弈演變為美蘇兩個陣營之間的博弈。
二戰結束后:邊緣地帶論與冷戰
二戰結束后,世界政治格局依舊在歐亞大陸上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況。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在歐亞大陸展開新一輪的權利博弈。為遏制歐亞大陸主要對手的發展,美國地緣戰略學家斯皮克曼提出了圍堵理論,強調控制歐洲和亞洲的邊緣地區。為此,美國聯合西歐成立北約,遏制蘇聯的西擴;加強與東亞國家韓國日本等國之間的軍事、經濟合作,部署島鏈壓縮中國的發展空間。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圍堵理論是美國遠離世界政治中心歐亞大陸的憂慮與不安的體現。雖然美國借助海洋屏障和平發展,躍居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其同樣也是美國控制歐亞大陸的不利因素。為此,美國不得不在歐亞大陸周邊廣設海外軍事基地,不斷深化與歐亞大陸主要對手周邊國家的軍事、經濟合作,以便于遏制歐亞大陸誕生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強國。
伴隨蘇聯的解體,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再次發生大的改變,世界政治也由兩極爭霸變為一超多強。世界霸權完全轉移從歐亞大陸轉移到歐亞大陸之外的美國。
美國“邊緣控制”不盡如人意
“冷戰”以來,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始終僅僅圍繞歐亞大陸,制定了“東歐戰略”、“中亞戰略”和“重返亞太戰略”等一系列戰略。整體來看,美國已經實現了對歐亞大陸圍堵的宏觀布局。但由于歐亞大陸面積過于廣袤,美國并不能對歐亞大陸各個區域都予以足夠重視,因此在地緣戰略層面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9·11事件后,美國政治重心高度集中于反恐,戰略集中于中亞和中東區域。美國反恐十年期間,恐怖主義并未根除,甚至有愈演愈劣的趨勢。美國權力的介入打亂了自然的權力秩序,制造了死亡地帶的權力真空,使得該地區成為恐怖主義滋生和蔓延的溫床。在美國反恐陷入泥潭之時,中國經濟發展迎來了黃金發展的時間。為警惕中國潛在的威脅,美國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通過介入東南亞國家一體化進程、提升日本和韓國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等手段造成“圍堵中國”的戰略態勢。但此時美國已經內憂外患,在“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上力不從心,并未取得想要成果。隨著奧巴馬的卸任,TTP也可能面臨流產的結局。
從國家博弈到區域博弈
隨著時代背景由一戰、二戰、冷戰演變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地緣經濟合作逐漸成為國家之間的共識。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在地理上,歐洲國家眾多,地形破碎。歷史上歐洲各個地區性強國無不想通過戰爭統一歐洲。在近代,由于地緣利益博弈,歐洲更是戰火不熄,并引發兩次世界大戰。隨著世界大戰和冷戰的結束,和平和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破碎的歐洲也尋求以和平的方式形成區域共同體,以此提高自身國際經濟合作水平,擴大歐洲在世界的影響力。在此框架下,歐盟的地緣經濟利益代表了歐盟各國的利益。對于歐洲各國的這種做法,布熱津斯基提出了以下預測,在接下來30年中,如果歐盟能夠實現政治領域的統一,歐盟將成為美國之后的第二大世界性大國。
除歐盟外,東亞也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與跡象。東亞危機后,“一體”意識、“共生”意識等東亞意識初步出現。東亞各國開始進入東亞一體化進程的討論階段,多種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構想萌生。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致力于推進東亞區域一體化,開展了諸多超越國境的合作,試圖通過區域整合,提升整體實力,從而保障東亞地區在歐亞政治博弈中處于戰略高地。遺憾的是,雖然東亞經濟貿易日益密切,但由于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東亞一體化進展相對遲緩,未達到各方理想的目標。

處理文明沖突成為歐亞政治博弈的關鍵
根據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的觀點,文明沖突將是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世界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現出多種復雜趨勢。歷史上,歐亞大陸是全球偉大文明聚集之地,也是意識形態沖突最為激烈的區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伊斯蘭與西方之間曾屢屢上演征服與反征服,壓迫與反壓迫的歷史畫面。在未來,這些文明沖突既可能成為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的轉折點,也可能為歐亞大陸各個大國所利用,誘發區域性甚至全球性戰爭。無論是9·11恐怖襲擊事件還是ISIS組織,這些文明沖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
一個國家要想在歐亞地緣政治博弈中取得先機,必須處理好與歐亞大陸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在此前提下,歐亞各國經濟貿易、政治合作才可能變得更加便捷,國家地緣經濟空間的拓展和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也將變得更為輕松。
一帶一路地緣大戰略突破空間上的限制
從地緣政治格局上看,中國地緣政治格局環境十分嚴峻。東面,美國與越南、菲律賓、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積極開展軍事和經濟合作,極力壓縮中國發展空間;西面,歐盟積極推動歐盟東擴,并提出了歐盟與中亞的新伙伴關系戰略。中國面臨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雙向擠壓,發展空間狹小,地緣安全堪憂,突破地緣戰略封鎖成為中國地緣戰略急需解決的目標。
目前, “一帶一路”地緣大戰略是中國拓展發展空間的最好方法。一方面,中國需要通過實施“西向”和“南下”策略,沖破來自美國的島鏈封鎖,同時建設陸路國際通道,拓寬中國的歐亞大陸發展空間,實現周邊地緣環境向有利方向發展。此外,“一帶一路”戰略能將中國的生產要素與儒家文化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周邊地區享受中國發展的成果及中國文化。如果中國能借助一帶一路大戰略與沿線國家特別是伊斯蘭世界構筑良好互動的關系,將為歐亞大陸文明互動提供新的范式和框架,使中國在歐亞文明的宗教沖突、歷史問題解決中成為主導力量,并在目前歐亞混亂的政治博弈局面中取得制高點。
推進東亞一體化,提高東亞國家凝聚力
東亞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腹地,是中國地緣空間擴展的最重要的環節。東亞地區權力分散化不利于東亞區域本身在歐亞大陸地緣政治博弈中話語權的構建,這對于中國及其東亞各國都是不利的。從歷史上看,東亞地區擁有穩定的國際關系歷史傳統及一些文化共性。在古代,東亞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保持著密切的互動關系,并具有相當大的共性。這樣的文化歷史背景為東亞一體化提供了較好的基礎。盡管如此,一些國家對中國崛起仍舊不適應,存在一定擔憂心理。雖然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比許多西方國家融合得更緊密,但是很多時候,地緣政治因素時常阻礙著東亞一體化的進程。
在未來,中國應該增加與東亞各國地緣經濟聯系,深化經濟合作;積極向東亞各國傳達和平發展的信號,讓東亞國家意識到中國的崛起給‘東亞’國家帶來的更多是機遇而不是危險。在一體化方面,首先與東亞各國深入合作,然后逐漸推動經濟一體化,之后再逐步推動文化一體化及區域一體化。如果東亞能夠成功實現一體化,中國及東亞各國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將得到提升,這對于中國和東亞各國,是雙贏的結果。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