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音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展望
◎劉嘉音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投資結構失衡,造成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等資源浪費問題。為了進一步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金融體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從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入手,認為我國未來要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需從綠色投資、碳交易市場、綠色金融配套體系幾個方面入手,在政策上進行適當傾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執法、積極發展綠色融資,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綠色金融市場。
近年來,我國面臨巨大的經濟發展壓力,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巨大的產業轉型壓力。金融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起著支撐、服務其他產業發展的作用,隨著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籃子,金融業改革勢在必行,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銀監會多次提出發展綠色金融的規劃,在去年剛剛閉幕的G20杭州峰會上,綠色金融再一次被寫入會議公報,表現出國家對綠色金融的高度重視。那么,我國目前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怎么樣?未來綠色金融發展方向是什么?該如何做才能推動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本文將從這三個問題出發,梳理近年來關于綠色金融的有關研究成果。
從整體上看,我國綠色金融還處于萌芽階段,雖然國家給予了綠色金融足夠的政策支持,但由于綠色金融本身的特點,相比于傳統金融業務我國綠色金融的盈利模式還比較單一,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有限,各方面業務都處于探索階段。
在當前階段,綠色信貸是綠色金融的主體業務。綠色信貸指的是銀行在貸款中,將項目及其運作公司與環境相關的信息作為考察標準納入審核機制中,并通過該機制作出及最終的貸款決定。目前,這一業務模式與傳統的抵押信貸等信貸方式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只是在信用標準方面加入了對于環境因素的考察。通常來說,進行大規模的銀行貸款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現金需求量大、勞動密集度高、環境污染重的工業企業,這就勢必會導致銀行放棄某些貸款業務,進而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的下降,因此這一業務主要靠銀監會等監管機構的政策推進。要想真正地調動起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創新,在綠色信貸中找到新的盈利點和增長點。
碳交易,是綠色金融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但目前我國這一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簡單來說,碳交易就是以市場化的手段來配置溫室氣體排放量,首先由政府綜合考量,確定社會總的排放量,之后由各企業根據自身的盈利水平和產業規模,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自由交易這些排放量,從而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目前,我國已經在北京、天津等地開放了碳交易所,但是市場開放程度還比較低,未來碳交易應當進一步開拓業務范圍,降低準入門檻,積極探索碳股票、碳期權等新興碳交易模式。

綠色金融配套支持體系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支撐,包括系統性的法規、政策、績效考核體系等等,但在當前一段時期,這一體系發展的還很不完善。正如前文介紹過的,綠色金融在當前的發展階段,還沒有探索出一條可以將環境正外部性轉化為商業銀行利潤的有效途徑,因此,其發展主要靠國家政策的推動。但就法規的制定、政策的執行來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區域利益、部門利益,而忽視甚至無視環保部門的政令的現象屢見不鮮。同時,環保部門的信息不夠透明,在進行企業污染控制時過度依賴行政手段,這與綠色金融的市場化理念是沖突的,從長期來看作用有限。
首先,要不遺余力地加大綠色投資力度。要想發展好綠色金融,最根本的手段是開拓出一片規模巨大的綠色市場,形成綠色金融與綠色實體經濟互相協作、共同發展的綠色產業群。因此,未來綠色投資資金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利用起市場的力量,讓資本助力綠色金融發展,擺脫我國當前綠色金融只能靠政策推著走,甚至政策推著也不走的局面。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綠色投資可分為兩大方向,一方面要加大對已損害環境的修復投資力度,這是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綠色發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于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產業的投資力度,只有擁有先進的綠色技術、自盈利的綠色產業支持體系,才能真正發展起來綠色金融。
其次,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市場。解決碳交易市場的根本目的是用市場化手段來解決排污資源配置的問題,是我國當前排污收費制度的替代制度,同時也是綠色金融領域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方向。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市場,可以讓有先進處理處理技術的企業少排放,而讓那些急需這些碳排放權的企業獲得碳排放權,從而解決了排放量標準和企業間的矛盾這兩大難題,通過市場的作用,踐行了公平的原則,滿足了每個企業的需求。長遠來看,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不僅可以滿足碳排放企業的需求,而且可以將其他先進的金融理念引入這一市場,讓普通消費者在這一市場購買碳金融產品(如碳期貨、綠色債券等),既通過市場的放大作用強化了綠色金融對企業信用的威懾,改善綠色信貸依賴行政政策的現狀,同時,也將進一步擴大了綠色金融產業的規模。由此可見,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強化對綠色金融體系支撐。一個新的產業的興起,是需要培育和扶持的,為達到扶持的目的,可以由政府進行公共資金投入,或動用部分外匯儲備注資,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用法治思維謀劃綠色金融體系構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制度和流程。
第一,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為綠色金融提供法律保障。綠色金融能助力綠色產業的發展、有助于解決環境外部性的問題。但這樣一個新興產業,必須靠著健全的法律法規的保障,才能夠有序、快速地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有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奠定了基本方向,但要形成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不僅需要立法部門的努力,更需要金融、環保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腳踏實地地不斷探索,把握中心戰略、協調各方面利益,才能通過法律法規為綠色金融提供配套支持。
第二,大力加強監管執法,改變當前執法不嚴、監管不利的情況。在我國當前階段,雖然也有一些針對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和發展規劃,但是最大的問題在于監管難、執法難。但涉及環境外部性問題,各方面利益錯綜復雜,信息透明難以實現,綠色金融何談發展?只有國家各部門、各地方政府統一目標、通力合作,嚴格規范綠色金融業務細則,進行必要的硬性約束、強化信息公開和輿論監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綠色金融有序發展。
第三,積極發展綠色融資。當前時期,綠色金融的發展主要靠國家政策傾斜和公共資金的支持,但從長期看,補貼、罰款、行政命令等手段對于綠色金融的支持有限,需要引入大量的社會資金投入這一產業。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融資體系,讓綠色融資的通道更加順暢。
綜上所述,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主體業務是行政化色彩濃厚的綠色信貸,而碳交易和綠色金融配套體系方興未艾。為了使綠色金融更加健康、快速地發展,我國應面向未來地從綠色投資、碳交易市場、綠色金融配套體系三個方面入手,在政策上進行適當傾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執法、積極發展綠色融資,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綠色金融市場。
(作者單位:北京市鐵路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