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芹
“項目制”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的探索
◎韓紅芹
針對傳統高技能人才評價方式的弊端,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探索了“項目制”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采取工作業績評定、項目成果評審、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照國家職業標準,重點評價企業職工分析、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
隨著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已從傳統的操作技能型向知識型和復合型技能轉移,這就需要探索對應的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形成了“項目制”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
考核標準落后于現代制造技術要求。傳統高技能人才評價是按職業要求對勞動者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和認證活動,是達標性的考核。考核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復習指導叢書》,它是統一的標準,未考慮企業個性化需求,且標準發行時與當時技術相比已有一定程度的滯后,隨使用年限的延長,其與技術發展滯后程度逐漸增大,使考核內容與企業崗位工作脫節,導致員工學非所用。
考核模塊是非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知識和技能考核。傳統高技能人才評價采用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題庫試題,沒有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導致該評價方式不受企業歡迎。
考核命題難于適應千差萬別的崗位需求。隨著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企業對技能人才的技能需求已經從傳統的操作技能型向知識型和復合型技能轉移,但傳統高技能人才評價考核命題主要從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試題庫中抽取,僅考核專業知識與技能。由于國家鑒定題庫是以某些企業為主編制的,不能代表所有企業的需求,而各企業的崗位需求又千差萬別,存在考非所需的現象。
考核體系是一考定終身,不利于技能人才的持續提升。傳統高技能人才評價是采用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方式,考核通過后即認為其具備對應等級的職業技能水平,且一直未進行職業技能水平復審,存在一考定終身現象,導致部分高技能人才失去持續提升動力與激情,在崗位上憑證混日子,不利于企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項目制”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采取項目成果評審、工作業績評定、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和論文答辯等方式。
項目成果評審。項目成果評審采取現場驗收方式,以實物驗證、方案評審和企業評價等三種形式進行,審查項目成果真實性,方案的創新性、實用性、經濟性與完整性等,考核學員利用專業知識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
實物驗證以查看實物及使用效果(或產品質量)、查看項目攻關過程圖片或視頻、周邊評價、項目攻關過程匯報等方式進行,審核其實物制作質量和設計制作過程資料,考核學員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方案評審從項目方案的創新性、實用性、經濟性、完整性和學術誠信等方面進行,考核學員分析與解決問題、信息搜集與整理、復合專業知識的應用等能力。
企業評價主要從項目成果對生產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產生的經濟價值、學員溝通與團隊協作等職業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工作業績評定。工作業績評定采取企業考核方式,主要設置三項八條考核指標:一是工作業績情況,包括技術成果與技術創新、業務水平與傳授技藝等內容;二是工作表現情況,包括精準高效、忠誠信用、敬業守紀、團結協作等;三是獎勵加分情況,包括參加技術改造或技術改革獲獎,參加競賽、技術比武獲獎。其中工作業績和工作表現兩項為否定項,有一項不合格者,無資格參加技能評定。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考核。由考評專家組以國家職業標準與企業生產難題相結合,對國家題庫確定的考核內容進行調整,加入企業特色的內容。在技能操作考核中將學員平時工作中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達不到精度要求的加工部件作為考核點,促進員工解決生產問題能力的提升。
論文答辯。要求學員論文圍繞項目攻關內容進行撰寫,主要論述項目攻關的過程、成果等,并附企業評價表。
體現企業特色;根據鑒定考核方案要求,依據相關職業標準,結合企業實際制訂考核要素,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組織專家組依據相關職業標準和考核要素進行命題,對題庫調整的內容,不得低于國家職業標準要求;在評價環節上應引入三方質量監督機制。一是企業內部嚴格把關,二是組建專業評價隊伍,三是引入群眾監督機制。對參評人員提供的業績材料、高技能人才評價方案及相關評價結果應在企業內公示;注意做好痕跡管理,評價的各個環節均應細致規劃,各項工作均有人負責,相關資料應完整。
“項目制”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優點。此評價模式是在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技能人才發展要求,立足企業實際,貼近企業生產需要、貼近崗位要求、貼近職工素質提高的考核評價方式,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對職工技能水平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避免了考核標準落后于現代制造技術、考核模塊是非職業能力為核心的知識和技能考核、考核命題難于適應千差萬別的崗位需求的問題。
(作者單位: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