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馥瑞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陰陽哲學觀分析與闡述
◎楊馥瑞
陰陽哲學在我國文化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陰陽智慧在《周易》影響下,源遠流長,無論在美學,還是飲食文化和武學中都體現出了其特有的作用,為解釋宇宙生成,萬物起源,事物變化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促進了社會學科的發展。本文對古代文化中陰陽哲學觀進行分析,闡述了古代文化中陰陽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僅供參考。
中國武術,聞名中外。武術運動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特有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武術的寶庫中,太極運動成為最耀眼的光華,融合了道,儒,醫,樂,書和畫等多方面的元素,實現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傳承。太極運動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促進古代文化發展。陰陽學說貫穿于太極運動的始終,也是中國哲學與世間萬物相互銜接的關鍵所在。陰陽哲學在武術中主要以剛柔,形神,內外,動靜和虛實而存在,促使陰陽相濟成為太極拳中最顯著的特征。
在太極拳運動中,遵循了人體的陰陽五行學說,采用氣血筋絡來引導人體的呼吸和吐納。《內徑》中記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生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陳鑫提出打拳每一勢,陽氣一動,周身至于靜,一靜,周身即心之一念。所有的動作必須在行氣和技術配合一致的情況下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陰陽哲學中的簡化順便在太極拳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以達到解決太極拳內外矛盾的效果。《道德經》中曾提到:為無為,則無不治。而《太極拳圖說》中提到: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磬。此種觀點可以看出,在事物簡化過程中,不單單將部分進行舍棄,而是將復雜的事物進行分析,并做出最簡單的概括。太極拳中的簡化順便不僅應用在太極拳技法運用中,在太極拳技法的傳承和創新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以剛。而中華民族的陰陽哲學觀賦予了太極拳辯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同時,在太極運動中,陰陽哲學觀成為其中的核心。自太極運動產生起,就與中國的其他傳統文化互相結合,使其更加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天人合一,和諧安定”體現了道家,儒家和醫學的具體思想。中國古代的《內經》和《道德經》都是以陰陽調和的和諧統一為基礎。如孔子所說的禮之用,和為貴和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倡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些觀點都體現了和諧統一的重要性。而《內經》中,也是以“和”作為衡量人體各個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的抓喲標準。包括“血和”,“衛氣和”等。人的健康主要通過身體機能的平衡和心理的平和來體現,如果失衡或者失和就會產生疾病。而“和于陰陽”中的陰指的是身體的五臟。因此,和是人體追求的本源。除此之外,人的發展必須遵循個人身心與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堅持陰陽合一的系統觀。《太極拳推原解》中“中和元氣,隨意所之”,“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說宇宙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只有處理好這些關系,需求共同點,處理好矛盾,才能達到宇宙的“太和”。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中國古代美食文化中,融入了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養生學說,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成就和飲食審美風尚,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烹飪技藝。我國的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擁有六萬多種傳統菜點,兩萬多種工業食品,并且結合了醫療保健,自古就產生了醫食同源,藥膳同功的概念。遵循食物的藥用價值,做出既有治療效果,又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從而達到無味調和的效果。同時,在古代飲食文化中,進食需要與自然發展規律相協調,按照季節變化選擇時令食物,并且要吃不同種類的食物。在古書中有記載“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孔子曾說:不食不時,既不可以吃反季食物,也需要按時吃飯。這種按照自然變化規律進行飲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特有的。另外,陰陽五行在飲食中也有具體體現。制作食物時必須按照宇宙規律,將味道分為五種,產生了“五味”說,并將食物劃分為谷物,蔬菜,水果等。這些食物的引用需要與天地和人體的陰陽相協調。所以就有了《禮記·郊特牲》中的“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的說法。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承中,陰
陽哲學觀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思想的精髓。特別是在中國美學,醫學和武學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古代武學中的太極運動融入了陰陽哲學觀眾的陰陽相生相克,剛柔并濟和簡化順便思想,并創建了太極拳這門武學絕技。而太極八卦圖也體現了陰陽美學并應用到民間美術中,創造出更加多彩的古代藝術。另外,陰陽五行在美食中也有著重要作用,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并產生了《禮記·月令》中按時令飲食,孔子的“不食不時”,促進了中國古代傳統美食文化的發展。因此,陰陽哲學觀的出現,既為我國古代文化奠定基礎,也是后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核心。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