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杰
廣東省陽江市中醫醫院外一科,廣東 陽江 529500
?
中藥內服外敷聯合針灸治療疝氣43例臨床觀察
潘杰
廣東省陽江市中醫醫院外一科,廣東陽江529500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內外療法治療疝氣病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疝氣患者86例,將其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有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補中益氣丸口服+疝氣帶外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內服+中藥外敷+針灸治療,將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6個月內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中醫內外療法應用于疝氣患者治療中,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腹股溝斜肌間隙愈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對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均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藥內服;中藥外敷;疝氣;針灸
疝氣在臨床上是較常見疾病類型,其是指機體某個組織或臟器離開解剖位置通過薄弱點進入至另一部位所引發的臨床綜合征[1],臨床常見疝氣有腹股溝直疝、臍疝、斜疝、股疝、白線疝、手術復發疝、切口疝等。目前,治療疝氣方法較多,如手術治療、局部硬化劑注射治療、服用藥物治療等,但由于手術治療對機體損傷大且術后復發率較高,對于機體狀況較差或伴有嚴重內科疾病患者不宜應用;局部硬化劑注射治療因體外異物副作用大,且有滑動、移位等可能性發生,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單純藥物治療作用緩慢,治療效果欠佳。因此,探尋治療疝氣有效方法一直是臨床醫生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選取疝氣患者43例,采用中醫內外療法治療,效果頗為明顯,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診的疝氣患者86例,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2例,女11例;年齡在17~85歲,平均年齡為(59.6±10.8)歲;患者疾病類型分為:肝郁氣滯型20例,寒滯經脈型14例,中氣下陷型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在19~81歲,平均年齡為(59.2±10.4)歲;患者疾病類型分為:肝郁氣滯型22例,寒滯經脈型13例,中氣下陷型8例。入選標準:知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語言溝通障礙患者,合并精神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補中益氣丸口服+疝氣帶外固定治療。①藥物服用方法:補中益氣丸(廣州白云山中一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44020357)6g口服,日3次,患者連續服用2個月。②疝氣帶使用方法:在醫生指導下將疝內容物回納至腹腔,疝氣帶系于下腰部位置,并使疝頭壓迫于疝環處,松緊度以咳嗽時疝內容物不突出為度,壓好齒扣。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內服+中藥外敷+針灸治療。①口服中藥:肝郁氣滯型方劑組成:柴胡15g,芍藥、枳殼、川芎、元胡、川楝子各10g,荔枝核6g,炙甘草3g。寒滯經脈型方劑組成:當歸、枸杞子、黃芪、黨參各15g;肉桂、小茴香、烏藥、吳茱萸、云苓各10g;荔枝核、桔核各6g;生姜3~5片。中氣下陷型方劑組成:黃芪、甘草各15g;柴胡12g;黨參、白術、當歸、川楝子、元胡各10g;陳皮、升麻各6g。以上方劑日1劑,用水煎煮取汁達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患者連續服用2個月。②局部外敷:將吳茱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0g烘干并研磨成粉,使用醋將其調成膏狀,用紗布包裹后敷于肚臍處,用膠布固定,間隔3d更換1次,外敷10d后停1d,患者連續外敷2個月。③針灸療法:患者取臥位,選取陰交、關元、氣海等穴位,常規消毒,采用長0.5寸、直徑0.3mm毫針斜刺達0.5寸左右,得氣后將艾條插于針柄處,點燃施灸,留針達30min,間隔10min行針1次,30d為一個療程,患者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評價指標①疝氣類型判定標準[2]。肝郁氣滯型中醫癥候表現:患者苔白脈弦、食欲不振;陰囊偏墜并伴有脹痛。寒滯經脈型中醫癥候表現:患者舌淡苔白、脈弦緊、四肢不溫;陰囊腫痛、時大時小、遇寒加劇。中氣下陷型中醫癥候表現:患者苔白、脈虛無力;食少倦怠,伴有頭暈乏力;陰囊偏墜疼痛,立時出腹、臥時入腹,于勞累后加重。②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癥狀與體征消失;嵌頓物回縮;有效:患者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嵌頓物縮小,偶爾突出;無效:患者癥狀與體征及嵌頓物大小均無改變。
對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復發情況。采用電話隨訪方式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對兩組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并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并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治療6個月內復發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6個月內復發率為10.3%;對照組患者治療6個月內復發率為37.5%,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6個月內復發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6%;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0%,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3討論
疝氣在中醫學上屬于“狐疝”、“氣疝”等范疇。中醫認為積氣為疝,肝郁氣滯型疝氣多因機體久病體虛或年老體弱,致陰囊不堅,若遇七情不暢時,氣聚囊中,故引發疝氣。治療該病癥應以疏肝行氣、消腫止痛為原則。寒滯肝脈型疝氣多因生寒生濕或居于潮濕環境之中,致經脈失和、氣滯不行而引發病癥出現,治療原則應為:溫經散寒、消腫止痛。中氣下陷型疝氣多因機體氣血不足,或久病不愈,致筋脈遲緩、氣虛下陷,無力提攝臟器引發病癥出現,治療原則應為補中益氣、舉陷止痛[4]。本次研究觀察組病例根據患者中醫癥候特點不同,采用中藥給予辨證施治,使患者臨床癥狀得以快速緩解。另外吳茱萸、川楝子、小茴香等均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經肚臍外敷,使藥物可滲透至各臟腑,起到理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5]。加之針灸陰交、關元、氣海等穴位,使機體瘀結得消、寒邪得散、陽氣得顯[6]。中醫內外療法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而且也有效預防了疝氣復發。采用中醫內外療法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僅出現了胃腸道反應、皮疹等不良反應癥狀,并且患者癥狀表現均較輕微,無需處理隨著治療時間延長癥狀逐漸消失。
綜上所述,對于疝氣患者采用中醫內外療法治療,其可發揮協同治療作用,使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得以快速緩解,利于減輕患者痛苦及提高治療效果,具有較高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ZHU Xianmin,LIU Yongtao,HUANG Guoqi.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elve Jing-Well Acupoints for Emergency[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3,17(06) :167-169.
[2] 易瑤玲.“寒疝”治驗1則[J]. 中醫雜志,2010,09(S2):214.
[3] 趙成勇,段晉輝.中醫治療疝氣病的內外療法[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5):13.
[4] 董利平,馬麗.《外臺秘要》中運用灸法治療疝氣的學術思想及臨床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3,26(1):43-45.
[5] 朱星,王明強.金元四大家對疝氣的認識[J].吉林中醫藥,2012,32(2):111-112.
[6] 馬勇.中藥治療疝氣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1):191-192.
(收稿日期:2015.09.19)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1-0101-02
作者簡介:潘杰(1981-),男,大學本科,主治醫師,湖北襄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