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春蘭
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的護理依賴因素研究
溫春蘭
冠狀動脈;介入;護理依賴;因素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我國人群的高熱量飲食攝入增加,使得心血管疾病患者數(shù)持續(xù)增長。據(jù)估計,截止2014年,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數(shù)達2.9億,其中,心肌梗死患者達250萬[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已經成為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2],而心臟康復治療是PCI術后治療重要的組成部分。心臟康復治療是指:通過評估、運動訓練、規(guī)律服藥、飲食及生活方式干預等措施,改善心臟病患者的生活質量[3]。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簡稱自護能力),即對于自身運動訓練、服藥以及飲食生活的管理能力,在PCI術后心臟康復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4]。而現(xiàn)實情況是,患者對于自護能力較低,對于專業(yè)護理人員的依賴性較高[5],這可能會對后期的康復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就冠狀動脈PCI術后患者的護理依賴因素進行探討,為提高PCI后患者健康教育水平以及自我護理意識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本院心血管內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期間行PCI術治療后的患者121例?;颊呒{入標準:(1)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和表達能力;(2)了解問卷目的及內容,能夠真實準確回答問卷問題;(3)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病情危重;(2)合并聽力障礙、心理精神障礙等其他疾病不適宜或不配合參與研究者。
1.2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情況;(2)自護能力測定量表(ESCA)[6]:用Likert 5級評分標準,即0~4分,由高到低分別表示 “非常像我”、“部分像我”、“沒有意見”、“有一些不像我”以及“非常不像我”,共設43個問題,總分為172分,分數(shù)越高即自護能力越強,>113分為高水平,57~113分為中等水平,<57分為低水平。(3)護理依賴量表(CDS):本量表包括飲食、排泄、體位、活動能力、晝夜節(jié)律、穿脫衣物、體溫、清潔等15項條目,各條目從“完全依賴”到“完全獨立”分別設置為1~5分[7-8]。本研究使用CDS的中文版[9]。
1.3 調查方法 采用匿名問卷調查形式,問卷由患者于PCI術后1 d在病房完成。由調查員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及方法,對患者不理解的條目進行解釋,由患者自行完成問卷。
問卷調查的質量控制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1)調查員均為中級及以上職稱、本科以上學歷,并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培訓,調查員了解問卷的目的、意義及方式;(2)采取“一對一”面談的調查方式,由調查者現(xiàn)場發(fā)放,由入組對象完成后回收。共計發(fā)放問卷121份,回收有效問卷121份,回收率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研究對象121例,其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2.2 PCI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及自護能力分析 PCI術后患者的自護能力平均得分為108.67±26.53,占總分值的62.79%。66.12%的患者處于中等水平。結果提示,大部分PCI術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較好,具有一定的自護能力。而在不同的分項中,自我護理技能處于低水平的人群較多,達14.88%。見表2。
2.3 PCI術后患者護理依賴程度與年齡及自護能力的關系 進一步的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與護理依賴程度呈負相關(r=-0.71,P<0.01);而自護能力與護理依賴程度呈正相關(r=0.53,P<0.01)。見圖1。
2.4 影響PCI術后患者護理依賴程度的因素分析 由于各相關因素間并不獨立,可能存在共線性,因此,采用逐步回歸分析。該線性回歸效果檢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15.89,P<0.01),說明PCI術后患者護理依賴與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存在線性回歸關系,其多元回歸方程為:護理依賴=101.742+4.85×性別-0.824×年齡+0.441×受教育程度。各因素的偏回歸系數(shù)檢驗見表3。

圖1 PCI術后患者護理依賴程度與年齡及自護能力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表2 PCI術 后患者的自護能力評分

表3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各自變量偏回歸系數(shù)
3.1 PCI術后患者的自護能力分析 自護能力是患者維護身體健康、促進身心發(fā)展的一種復雜能力,是一種自我照顧的行為[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PCI術后患者的自護能力得分為108.67±26.53,均處于中等水平,說明PCI術后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自護能力。就不同的分項來看,有14.88%患者在自我護理技能上處于低水平,這可能與患者對于相關知識的了解缺乏有關。同時,也提示PCI術后患者對于護理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賴。隨著冠脈介入技術手段的發(fā)展,設備的更新,患者對于PCI的相關了解的缺失程度也逐漸增加,特別是在護理技能上。通過集體的健康教育,加強患者對于PCI術的了解和相關知識的認知,有可能對于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提升有一定的積極效應[11],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
3.2 PCI術后患者護理依賴程度與年齡及自護能力相關
進一步的分析發(fā)現(xiàn),護理依賴程度評分與患者年齡呈負相關,與自護能力呈正相關,即老齡患者的護理依賴程度較高,而自護能力越高,護理依賴性越低。年齡與冠心病的發(fā)病密切相關[12]。老齡冠心病患者多伴有多種慢性疾病以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病情復雜[13]。同時,老齡患者大多生活觀念守舊,對于新鮮事物的認知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護理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
另一方面,與護理依賴相對的是患者的自護能力。護理依賴性反映了患者的主觀意愿,即患者有被照護的需求,希望得到支持和護理[8]。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自護能力越高,護理依賴性越低。有報道,PCI術后存在血腫、傷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尿潴留等多種并發(fā)癥,患者需在一定時間內絕對臥床[14],其日常生活受到明顯的限制。因此,PCI術后患者的自護能力不能完全發(fā)揮,其護理依賴程度處于較高的水平。
3.2 影響PCI術后患者護理依賴程度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這3個因素均與護理依賴存在線性回歸關系,影響患者的護理依賴程度。大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男性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之一[15]。普遍認為,不同性別人群在性格、情緒、承受能力以及對于疾病和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上存在不同。女性的自我護理傾向可能更高,對于疾病發(fā)生后的護理依賴程度相對較低[16]。因此,性別差異對PCI術后護理依賴程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文化程度也是影響護理依賴程度的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一定情況下反映了個人對于新事物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也部分反映了學習能力。有研究顯示,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的依從性存在差異[17],在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上也存在不同[18]。
綜上所述,PCI術后患者的自護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存在相當程度的護理依賴。而患者的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護理依賴的因素。只有充分考慮患者的個人相關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才能夠有效的實施對冠心病的三級預防,提高PCI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
[1]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摘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30(7):617-622.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2(簡本)[J].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2,5(3):169-180.
[3]郝云霞,周政,劉慶榮,等.從心血管??瓢l(fā)展看護理在心臟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護理雜志,2015,50(6):645-649.
[4]刁曉蘭,劉乾惠,葉霞.冠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5,38(3): 303-305.
[5]邵文利,楊莘,李淑迦,等.住院患者護理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888-890.
[6]Wang HH,Lattrey SC.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instruments to measure self-care agency and socical support of women in Taiwan[J].Kaohsiungy Med Sci,2000,16(9):459-467.
[7]Henderson V.Nursing process:a critique[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1987,1:7-18.
[8]章舒琦,樊帆,葉文琴,等.護理依賴量表簡介及理論指導分析[J].護理研究,2015,29(7):2564-2565.
[9]章舒琦,朱月妹,李麗,等.中文版護理依賴量表用于老年患者的信效度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4,29(3):7-9.
[10]刁曉蘭,劉乾惠,王惠蘭.針對性信息支持對冠脈介入術后出院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J].重慶醫(yī)學,2013,42(16): 1917-1918.
[11]何少麗,陳秀霞.集體健康教育在鼻咽癌患者自我護理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28(9):1152-1153.
[12]王薇,趙冬,孫佳藝,等.中國11省市隊列人群危險因素與不同類型心血管病發(fā)病危險的比較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6,34(12):1133-1137.
[13]王秋梅,李冬晶.老年患者綜合評估 [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1,31(1):11-13.
[14]羅良初,黃金,童成枝.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6):551-553.
[15]Kannel WB.Contribution of the Framingham study to prevention cardiology[J].JACC,1990,15(1):206-211.
[16]袁衛(wèi)軍,李麗,顧成龍,等.口腔頜面外科住院患者護理依賴的相關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6):35-37.
[17]武海云.護理干預對不同文化程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復發(fā)率影響的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0):19-20.
[18]莊雅麗,張雪美.不同護理健康教育方式對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齡患者的效果評價 [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6):35-36.
R 473.5
A
1004-0188(2016)11-1352-03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6.11.050
2016-04-13)
400042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野戰(zhàn)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