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婷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眾籌模式下新聞報道的要素嬗變與路徑選擇
何 婷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大數據時代下,媒介轉型與融合的過程中,眾籌新聞成為一種新型報道方式,其傳播要素也發生變化。本文通過研究眾籌新聞出現的原因、傳播要素的變化,探討眾籌新聞作為調查報道新路徑的過程,試圖為新聞報道迎來又一次大發展提供建議。
眾籌新聞;傳播要素;路徑選擇
2011年,第一家眾籌平臺“點名時間”誕生;2012年,新增6家,2013年新增27家;2014年,隨著互聯網金融概念的爆發,眾籌平臺數量顯著增長,新增運營平臺142家;2015年,新增125家。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共有354家眾籌平臺。
目前,國內通過眾籌已實現多篇新聞報道,結果表明:眾籌新聞籌集資金額度較小,有些選題只需要幾百元或幾個出資者的支持就能報道。眾籌新聞革新了新聞報道方式。
1.1 互聯網的發展
大數據時代下,整個媒介生態圈發生了巨大改變,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聞生產必須適應互聯網的特性,注重互聯網思維。眾籌新聞依托互聯網為平臺進行新聞傳播,具有強大的新聞載體和廣泛的受眾基礎。
1.2 新聞的商品性
新聞具有商品性,新聞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其最終目的是獲得受眾認可。眾籌新聞下,受眾對相關新聞選題感興趣才進行投資,因此新聞生產具有特定的新聞受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新聞的交換。
1.3 消費需求的變化
UGC模式下,網友不再只是觀眾,而是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新聞生產的流程當中,成為新聞生產者和供應者。
1.4 可行性
眾籌2.0模式下,從普遍利益到多元利益。眾籌將新聞生產直接推到了市場,讓市場來決定報道選題,喚醒市場意識,得到受眾關注和支持,以刺激需求,提振新聞消費,彌補了部分小眾選題資金不足的現狀。眾籌平臺將開辟新聞生產的新路徑。
眾籌新聞是媒體記者或自媒體人為開展新聞報道或調查,在眾籌網站平臺上進行社會化資金募集的新型報道方式。
2.1 傳播者
眾籌新聞的傳播者,國內主要是媒體記者或者自媒體人。眾籌新聞的傳播者,在選題審核時,不再受廣告主限制,不受政府資助,只需要對出資者負責。
2.2 受傳者
眾籌新聞,一般是在現實媒體平臺無法進行報道的小眾選題,這類新聞從一開始就具有窄眾傳播的特點,它的傳播對象不是大眾,而是小眾。由于眾籌新聞是由感興趣的受眾出資生產,因此,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明確知道在為誰生產新聞。
2.3 媒介
眾籌新聞多發布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眾籌新聞下,傳統媒體的編輯審核仍有一定影響,眾籌新聞可以出售給傳統媒體或在傳統媒體上發行。在這種情況下,編輯決定了是否購買這個新聞,但不能限制生產哪一條新聞。
3.1 眾籌新聞的報道流程
3.1.1 提交項目
籌資者在項目實施以前做出詳細的策劃。
3.1.2 項目審核
在項目實施以前,眾籌平臺對新聞籌資者進行身份認證:對發起方的資歷,發起人審核,創意核查,能力審核。
3.1.3 發布、流通
經過審核的項目進入籌資環節,在網站使用者之間流通,受眾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進行投資,以及向周圍的人進行推廣。
3.1.4 項目成功
能夠吸引受眾眼球的項目便能夠籌得預期資金,從而進行新聞報道。
3.1.5 項目失敗
未能夠成功籌足資金的項目要么根據受眾的需要進行更改完善,要么放棄繼續籌資。
3.1.6 投資者獲得回報
在項目成功實施之后,投資者獲得之前承諾的回報。
3.2 傳統新聞的報道流程
傳統新聞的報道流程:記者、編輯確定選題→記者采寫→部門負責人審看→總編審看→發稿。
在眾籌新聞中,記者直接對受眾負責,而在傳統新聞模式中卻是直接對報社負責,與受眾難以進行直接地溝通交流。大數據時代下,受眾特點分析越來越重要,個性化盛行。傳統媒體中,受眾反饋難以直達傳播者,受眾信息難以聚合。眾籌新聞中,受眾與傳播者存在著必不可少的聯系,記者為特定的受眾服務,受眾也能自由獲取想要的信息。
大數據時代下,各種移動終端推陳出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成為新的傳播渠道,眾籌新聞的報道方式較之傳統調查報道,將“受眾資源”轉化為“信息資源”,以服務受眾的心態進行報道,實現媒介與受眾之間的新聞共享。眾籌新聞模式是媒介融合過程中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生產方式。
[1]欒軼玫.眾籌新聞:新聞生產的新模式[J].新聞與新作,2014(2).
何婷(1994-),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3級本科生,廣播電視專業,研究方向:眾籌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