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巍
(作者單位:第四軍醫大學)
高校電視臺如何適應新媒體環境
趙 巍
(作者單位:第四軍醫大學)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嚴重沖擊著傳統媒體的市場,高校電視臺作為一個小型媒體單元同樣面臨著節目陳舊、觀眾減少、播出平臺不暢等問題。本文結合高校電視臺目前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為其如何適應新媒體環境,擴大影響力,增加收視率提出了建設策略。
高校電視臺;新媒體;互聯網思維
高校電視臺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一家高校電視臺是1989年10月由北京大學創辦的,次年清華大學電視臺又相繼成立,自此之后,中國各大院校紛紛依托自身條件,陸續開始成立學校電視臺或廣播電視中心。在過去網絡還不發達的一段時期,學校電視臺作為信息發布的一扇重要窗口,節目數質量均要求較高,曾經受到了師生員工的廣泛關注。
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受眾需求,網站的快捷、手機的普及都讓電視的受眾越來越少,影響力持續下降,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1 內容形式陳舊單一
據調查,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電視臺的節目都以消息類節目為主,如《校內新聞》《每周新聞》等,一般是對學校一周內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整理報道。然而高校電視臺作為學校傳聲筒,必須時刻與學校黨委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其節目內容大多是學校工作會議、重大發現、科研成果、文體活動等,真正接地氣的節目很少,難以反映師生員工的心聲。此外,由于學校的工作具有很強的規律性,每年什么時間開展什么工作相對固定,所以大多數電視新聞都存在“舊瓶裝新酒”的情況,節目索然無味,缺乏活力。
1.2 受眾市場嚴重縮水
高校電視臺的主要受眾是學校的師生員工,而學生是學校的主要人群,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數是“95后”,手機和網絡占據了他們生活的主流,即使是收看電視節目也是通過網絡點播,很少有人坐在電視機前按時定點地收看節目。從播出時間上看,校園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一般都是周五晚上或周六晚上,屬于周末人們放松娛樂的時間,而豐富多彩的娛樂方式也讓電視的受眾市場受到嚴重擠壓。
1.3 網絡化程度進展緩慢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點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也越來越多的被高校采用,但由于高校的硬件和軟件均無法達到專業電視臺的水準,很多高校還無法實現網絡點播。有條件的高校雖然實現了網絡點播,但是節目資源少,服務器容量小,經常出現視頻卡、頓、無法打開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觀影體驗。
2.1 把節目質量作為核心
節目是高校電視臺賴以生存的根本,在觀眾不斷被壓縮的大環境下,高校電視臺更應該著重提高節目質量,很多地方電視臺都是因為一檔節目熱播才被觀眾熟知,高校電視臺應該結合學校和地域特征,將校園文化融入到節目中去,創辦具有本校鮮明特征的校園欄目。例如,師范類院校可開展欄目《師說》,邀請學校著名專家教授,用《百家講壇》的形式向學生們傳道授業;工科院校可開展欄目《科技先鋒》,對學校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代表人物進行宣傳報道;部隊院校可開展欄目《飄揚的旗幟》,向學員講述部隊官兵崇尚榮譽、獻身使命的感人故事。長期開展此類欄目,對于塑造校園電視臺品牌有著重要作用。
2.2 拓展節目播出渠道
高校電視臺要合理利用電腦、手機和LED屏等數字終端這些新的播出渠道,盡可能地在多個平臺上出身顯影。如在校園網站上開辟校園電視專欄,增加電視節目鏈接;把制作的比較好的節目上傳至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打開評論功能,增強互動性;在校園主樓、食堂、學生宿舍樓等公共區域安裝LED屏,定期播放學校電視節目等,這些做法都可以應對電視觀眾不斷減少的困境。
2.3 培養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并不是簡單地將節目掛在網上,而是要讓電視節目也具有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如更新速度快,互動性強,可供分享等。這種思維是貫穿在電視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的,在策劃節目時,就應該根據播出環境進行量身定制,克服電視“多層審核、線性播出、整體傳送、封閉運行”的傳統缺陷,以“自由、碎片、開放、互動”的要求,變采、編、審、發串聯式工序為并聯式工序,運用網絡化表達,改變長期以來生硬的新聞語態,刻板的說教面孔,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高校電視臺要想在新一輪媒體大戰中突圍,必須正視自身不足,揚長避短,加強聯合,順應互聯網的傳播特征精辦節目,時刻把觀眾體驗放在首位;同時,要積極結合高校自身特色,大力創新,由被動工作變為主動出擊,不斷根據時代變化發展調整工作思路,正確處理好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與競爭關系,用全新的方式去更好地宣傳學校形象。
[1]郭懷娟.高校電視臺節目的網絡傳播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2]李雪嬌.用互聯網思維創新地方高校新聞宣傳工作[J].新聞知識,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