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峻峰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新媒體條件下社會正能量的釋放
馬峻峰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當前,以互聯網、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飛速發展,公民話語權的自由表達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然而新媒體的傳播也面臨著網絡秩序多元化、自由濫用、監管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在新媒體條件下釋放社會正能量,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就變得至關重要。本文在對新媒體條件下傳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傳播問題認識的基礎之上,探討了新媒體條件下釋放社會正能量的對策。
新媒體;正能量;釋放
新媒體的開放性、廣泛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交互性及個性化等特點使新媒體的傳播能夠產生“蝴蝶效應”“滾雪球效應”或“漣漪效應”,從而影響輿論導向。若任由輿論無序表達、肆意流淌必將引起社會負面情緒的全面泛濫,新媒體條件下只有充分理解新媒體傳播的特征和重要性,強化對新媒體的引導性,注重傳播的真實性、道德性和辨別性,做到“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才能有效釋放社會正能量。
所謂“新媒體”,是傳統媒體范圍外以新興技術為支撐、通過“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兩大渠道向大眾提供信息的“第五媒體”。1中國新媒體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速度較快。從傳播渠道上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媒體從Email、MSN、博客、論壇到時下流行的微信、微博和QQ等,變得更加大眾化和成熟。從覆蓋率上看,以互聯網為例,2015年末中國網民達到了6.88億,其中新增網民3 951萬人,同比增長6.1%;互聯網普及率同比增長2.4%,達到了50.3%,比全球平均水平和亞洲平均水平分別高出3.9%和10.1%,足以表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中國新媒體受眾范圍越來越廣泛。
新媒體正時時刻刻影響著企業和個人,深入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全國95.2%的辦公企業使用計算機,5.64億人觀看網絡新聞,4.13億人在網上購物,2.6億人通過網絡進行旅行預訂,5.04億人進行網絡視頻,5.01億人傾聽網絡音樂,更有9 026萬網民進行互聯網理財,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也達到了4.16億。此外,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中國新媒體正全速向全行業滲透,隨著“互聯網+”的深入融合,新媒體將創造更多的價值,在引導社會輿論、釋放社會正能量方面將發揮巨大作用。
新媒體在釋放社會正能量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發布更加及時。與公眾利益直接相關的重大活動、突發事件、特別活動、政府決定決策和社會熱點等問題都可以經由新媒體迅速傳達和擴散,提高知曉度,并迅速形成效應,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二是傳播形式多樣。較之于傳統媒體單一的傳播方式,新媒體可以依托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傳播載體進行信息傳播,也可將以上多種方式有機結合,進行更加生動且更為有效的多形式傳播,實現新媒體釋放社會正能量的多媒體化,從而利于有效引導大眾的心理認知和輿論走向。三是自主設置引導輿論導向。新媒體發布的內容檢索方便快捷、隨時隨地可瀏覽,不受空間與地域限制,可通過“議程設置”對熱點新聞、突發事件、重大決策等進行呈現方式、議題內容的精心策劃,并視輿論需要將其放在重要或次重要的位置,通過關注、轉發以及分享等方式擴大影響,引發關注,從而能聚少成多、形成輿論合力。四是互動性強。BBS論壇、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可作為新媒體用戶之間的交互平臺,受眾人群可暢所欲言,實現與傳播者之間更加良性和有效的信息互動,通過互動可以擴散、放大并強化傳播者預設的傳播效果,推動社會輿論朝著“正能量”的方向發展。新媒體互動模式下,受眾人群不僅是信息傳播的被動接受者,還是信息的主動傳播者,打破了傳統模式下單一的角色定位,能夠刺激受積極參與社會輿論的傳播。五是隱秘性強。從傳播端上講,有關社會正能量的信息可經由軟化處理后,采用一種平常的傳播方式悄無聲息的進入受眾,向公眾傳播社會所倡導的“正能量”價值觀;從受眾端上,受眾可利用新媒體的匿名性自由發表言論,促進社會輿論思潮的涌動。
“十三五”進入開局之年,國內經濟社會面臨新一輪的改革創新,如何正確地引導輿論走向、發揮社會的正能量,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新媒體條件下,釋放社會正能量能夠及時高效地傳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構建一種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消除社會情緒,防止某些勢力操縱社會輿論、編造抹黑社會的謠言;同時,防止在國際環境中被孤立和分割,如實現對“TPP”“TTIP”等的反圍剿等,從而引領社會各項事業有條不紊地進行。
新媒體條件下,公眾有極大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空間,所有人都能較為便捷地選擇需要表達和接收的信息,正能量的釋放呈現出良好的趨勢,不過隨之而來也有一些負面問題,制約著社會正能量的有效傳播。首先,新媒體秩序多元化,正能量和負能量并存。相對于報刊、電視、廣播等四大傳統傳播方式,新媒體條件下的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和活躍,由QQ、微信、微博、BBS論壇等主導的新媒體也導致了網絡秩序和輿論環境的深刻變化,“全民皆記者”、公眾不再只是簡單的被動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者,多元化的新媒體工具足以表達公眾多元化的思想,然而其隱秘性和虛擬性也給“負能量”的傳播提供了平臺,網絡虛假、欺騙泛濫,黃色和暴力肆意流淌,各種捕風捉影、污蔑捏造不一而足,形形色色的文化傳播下夾雜著“負能量”的滋長,不斷腐蝕著社會正能量和主流價值觀。其次,傳播主體多元,素質參差不齊。新媒體條件下,正能量傳播主體不僅有個人、也有組織或群體、機構等,且不同的新媒體方式下,正能量傳播主體也會隨之變化,并不固定。其次,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下的個人和組織群體對于新媒體傳播的認識程度不一、對釋放社會正能量的理解不一,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再次,自由濫用。新媒體條件下,公眾具備前所未有的自由,更加注重信息的接收權、傳播權和知曉權,卻往往由于自身的認知不足和判斷失誤等,容易發布不理智、不健康的信息,散布有害、錯誤、虛假的內容,混淆事實真相,特別是在如今新媒體存在諸多不規范的情況下,各種虛假不實、矛盾信息更容易擴散而導致不良后果,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導,必將對社會正能量的傳播造成嚴重影響。四是釋放社會正能量的效果不持久。新媒體傳播正能量來得快去得也快,多數人對正能量持肯定態度,也愿意踐行正能量,不過往往三分鐘熱度,堅持的時間有限,正能量的效果被弱化,缺乏持久性。然而正能量的傳播需要的就是持續的效應、持續的積極向上的力量,進而促進社會主流價值的成型。
綜上所述,新媒體條件下,信息互聯互通、輿論傳播速度極快,傳播的信息往往真假難辨,極易混淆視聽,正能量傳播的同時負能量也在潛滋暗長,挑戰著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主流意識的權威性。因而,有必要加強輿論引導、釋放社會正能量,發揮正能量信息的凈化作用及過濾作用,及時澄清事實,避免不良信息越傳越廣或不確定信息以訛傳訛,對任何不實輿論積極疏導,用正面的言論和宣傳幫助受眾人群認識存在的問題并認同社會正能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媒體是集聚和釋放正能量的有效平臺,通過強化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對新媒體傳播者和受眾進行道德約束和原則規定,充分發揮新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條件下社會正能量的合理釋放。
4.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自1996年國家制定首部關于網絡輿論的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出臺,2003年又頒布了《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等。不過較之新媒體發展的需求和釋放社會正能量的需要,國內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為此,必須根據新媒體發展的現時特點,修訂已制定的法規法條,并積極運用法律的普適性,將社會生活中有益的法律法規延伸到新媒體傳播領域,指導新媒體傳播社會正能量。
4.2健全新媒體傳播體系
積極主動利用QQ、微信、微博、BBS論壇、貼吧以及電子雜志等在釋放社會正能量中的作用,開辟新的傳播渠道和輿論引導路徑,更加生動化、形象化地在社會生活中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動向。對于社會中的負面情緒、蓄意鼓動、惡意造謠等,可通過“議程設置”等加以引導,傳播正能量、壓制負能量,打造良性的傳播環境。此外,要堅守“七條底線”2,積極構筑社會正能量體系。
4.3加強主流媒體的引導
新媒體條件下,信息傳播魚龍混雜、糾葛不清,主流媒體的發聲和意見往往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主流媒體要恪守真實、客觀、全面、準確的傳播準則,積極展現社會主流、反映廣大人民心聲,爭當社會正能量傳播的推動者,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廣聚正能量。
4.4培育意見領袖
在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面前,除了要加強主流媒體的引導外,更要注重對意見領袖的培育,借助意見領袖的導向性對主流輿論和價值觀進行強化,與主流媒體形成引導合力,向大眾傳達積極健康的社會正能量;同時,對負面信息、謠言、誹謗等負能量進行孤立和抑制。
4.5提高新媒體專業人員的素質
新媒體條件下,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而作為新媒體專業人員更是要思維敏銳、責任感強、明辨是非,在新媒體釋放社會正能量中充分發揮對普通受眾的引領和疏導。要積極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著重培養建立專業的民調隊伍、專業技術隊伍和精英評論員隊伍,確保信息的及時獲取、準確傳播和正確引導,倡導主旋律,釋放社會正能量。
4.6提高公眾對信息的辨別能力
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往往繁復龐雜,正面和負面信息很多時候難以區分,這就要求提高公眾對信息的辨別能力。謹記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核實信息來源、分析信息可信度,提高自身對信息的選擇、質疑、思辨、評價能力等,多角度、多層次甄選信息;同時,不夸大事實、不捕風捉影胡亂揣測、不添油加醋扭曲真相,使信息的傳播真實、客觀、全面、準確。
[1]張智,顏峰.讓焦慮靈魂在新媒體中重拾“正能量”[J].經濟研究導刊,2015(15).
[2]高憲春,李薇.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的正能量傳播[J].青年記者,2015(9).
[3]郭曉彤.淺論媒體責任與正能量傳播[J].現代視聽,2015(9).
[4]張巖,劉立剛.當前媒介環境下的電視媒體“正能量”報道分析研究[J].新聞知識,2014(1).
[5]黃建,吳紅博.新興媒體治理模式研究[J]. 傳播與版權,2014(9).
[6]莊文森.論新媒體環境下正能量傳播研究[J].傳媒論壇,2014(7).
[7]胡劍慧.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主渠道──以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為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3).
注釋:
1 四大傳統媒體為:報刊、雜志、廣播、電視
2 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性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