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童,賈雨默,王一迪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探析記錄電影《華氏911》的故事化表達
雷 童,賈雨默,王一迪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作為紀錄片的一種表現手法,故事化由于具有故事情節和敘事手段的優勢,有較好的可視性和傳播效果。隨著媒介市場化的快速發展,以及電視紀錄片自身的美學需求,這種敘事方法成為當下紀錄片創作的一種潮流。本文圍繞紀錄電影《華氏911》的敘事表達,分析故事化的特點和表現技法,希望能為國內紀錄片提供借鑒。
故事化;懸念;情景再現
旁白邁克爾·摩爾導演的《華氏911》以故事化手段,反映布什當權期美國政府的某些側面,試圖說明美國成為恐怖活動的目標及常常卷入戰爭之中的原因,也分析了布什家族與本·拉登之間的關系。故事化的敘事手法給這部給原本厚重的紀錄片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以及反諷的喜劇效果。
創作者在處理情節和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引起觀眾的獵奇心理以加強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感染力,懸念設置就是其中之一。為了迅速吸引觀眾,開篇就要用好懸念。《華氏911》開場是一片漆黑的夜空,隨著煙花綻放,人群慢慢出現在下移的鏡頭中,總統候選人戈爾站在支持者當中享受歡呼,旁白響起:“所有這一切只是一場夢嗎?過去四年這些事情真的從未發生過嗎?這是2000年的大選之夜……”這樣戲謔性的開場,明顯代入了導演的個人情感,創作者給自己貼上標簽,“我不是純粹的紀錄片”,引起了觀眾對事態走向的強烈好奇心,為布什取得最終勝利的戲劇性轉折做了鋪墊。緊接著展開了對于結果反轉的原因敘述。懸念的設置和緊湊的節奏相配合,在影片開頭就給觀眾帶來渴求的狀態。
清晰的懸念伴隨著跌宕的情節能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其中懸念的插入點是關鍵環節。《華氏911》除了在影片開頭吸引受眾注意外,中間懸念的設置同樣把握內在結構,彌補了觀眾長時間觀看的乏味之感。
情景再現也是故事化敘事的重要手段。在紀錄片中,情景再現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演員扮演,將具體的人或事生動地展現出來,具備現場感;二是運用動畫技術實現創意,更具觀賞性。不同于一般的紀錄片,《華氏911》豐富的素材調用是其成功運用畫面語言的關鍵。講述911事件時先靠聲音敘事,轟鳴聲、撞擊聲、警報聲、尖叫和氣喘……隨著畫面淡入,一個流著淚的黑人婦女哭著祈禱,人們抬頭看著受襲的雙塔,或震驚,或哭泣,鐘聲和哀樂響起。導演邁克爾·摩爾通過素材的廣泛搜集,輔以高超的剪輯及音樂技法在影片中真實再現了恐怖襲擊的現場,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和沖擊。而在講述布什家族與本·拉登家族的關系時,畫面素材跨越了幾十年,如喬治歹念W·布什執政時期在總統辦公室出境前表演的丑態等。
此外,對影視資料的借用成為《華氏911》最大的不尋常之處。諷刺布什政府處理“911事件”不及時,解說先提問:警察遇到案件怎么辦呢?然后剪接電影《拉網》中的破案情節進行對比來反諷影視導演都明白的破案原則布什政府卻不明白,帶有極強的個人主觀色彩。這樣的例子在《華氏911》中數不勝數。
《華氏911》中,旁白在多處地方充當了影片敘述的主體。如9月13日,布什與本·拉登白宮聚餐事件。鏡頭跟隨布什和本·拉登走出了大廳,他們握手告別,看起來是正常的一次高層會餐。然而隨著鏡頭拉遠,遠景呈現,解說說道:“此時,是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幾百米外是五角大樓(美國國防部所在地,常用作美國國防部、甚至美國軍事當局的代名詞)”,強化了畫面的表達效果,使諷刺更加直接、有力。
貫穿全片的配樂也成為《華氏911》的絕妙之處。從影片開始揭露布什選舉舞弊到后半部分展現伊拉克戰爭畫面,影片在諷刺布什及布什政府時,音樂都輕快且滑稽,達到反襯的效果。而展現悲劇時又令人潸然淚下。兩者之間的轉換最為典型的即是選舉結果出現戲劇性轉折后的一幕。總統儀式上眾多眾議員提出異議卻無法改變局面。伴隨著接連申訴的眾議員,音樂緩慢而陰郁,一直延續到就職典禮上民眾示威的畫面。隨著旁白“在所有事情都一團糟,他使出了我們都會的一招:他跑去度假了”,布什休假的畫面輪現,音樂突然轉入歡快的曲調,加重了影片的諷刺效果,使觀眾一下子進入導演營造的對比氛圍中。
影片中,邁克爾·摩爾的真實動機展露無遺,正如他自己所說,希望能對11月份美國的總統大選產生影響——小布什不會連任。這直接造成《華氏911》在呈現客觀事實的同時表現出明顯的主觀色彩。令人欽佩的是,即便如此,影片仍能憑其獨特的藝術手段贏得受眾,這與導演對主題的較好把握和高超的制作水平密切相關。
紀錄片雖然歷史悠久,但對于中國來說仍是需要摸索著前進的新興領域。處于紀錄片發展階段的中國,除了學習國外系統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也應借鑒其游走于傳統之外的優秀紀錄片,學習其特殊手法,并結合本土文化加以創新,創作出更多為國際認可的優秀作品,向世界傳遞我們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