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潔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編輯的變革與挑戰
焦 潔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我們所處的媒介環境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生產過程也相應的有了與傳統媒體時代截然不同的樣態。新聞編輯是新聞生產的重要一環,新技術的產生,融合媒體的大環境,使新聞編輯工作產生了巨大變革。本文就移動互聯時代新聞編輯發生的變革及其面臨的挑戰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新聞編輯;移動媒體時代;變革與挑戰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社交網絡的不斷強化,使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過程更具雙重互動性。傳者不在僅僅局限于專業的新聞采編人員,任何掌握著社交媒體傳播技能的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的生產中去。由于傳播者文化程度、生活經驗及對新聞傳播規范的熟悉程度不同,非專業人員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些不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行為,如報道失實、虛假新聞等情況出現。因而,新聞編輯的把關人作用更加突顯。
隨著新媒體發展,大量新聞客戶端成為移動用戶通過手機端獲取新聞的重要方式。基于這樣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新聞編輯在進行頁面編輯和排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移動媒體的傳播特性和傳播規律。由于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輕巧便攜,使受眾從新聞客戶端獲得新聞資訊成為一種伴隨式發生的行為,他們在想要獲取新聞資訊時,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客戶端進行瀏覽。新聞編輯在編輯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到這種碎片化的接受方式,在進行新聞編排和內容整合時,要盡量簡短明晰,在標題的編輯上尤其要下足功夫,以適應受眾快速、隨意的接受方式。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網絡語言的進化和傳播,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深度發展,使網絡流行語深入人心,受到互聯網主流受眾的推崇,在新媒體語境中使用頻繁。因而,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新聞編輯在對新聞標題導語等方面進行編輯時,應適當地使用受到年輕觀眾追捧的新媒體傳播語言,只有學會在語言和傳達方式上更加親近受眾,才能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
以上分析傳統媒體的新聞編輯在移動互聯時代所進行著的變革,這些變革既是技術帶來的,也是時代所驅使的。下面就針對移動互聯時代技術的進步乃至理念的更新,給新聞編輯工作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及相應的應對策略。
在自媒體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每個個體都有發出聲音的權利,這就需要新聞編輯在進行新聞消息篩選時,能夠分清信息來源和信息真實性,編輯把關功能的缺失會使傳統媒體的權威性這一天然優勢受到動搖。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常常會有假新聞出現,在經過一鍵轉發等病毒式傳播后,就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傳播效果。新聞編輯在遇到來源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信源時,應該進行多次確認。
新技術的出現與繁榮,智能手機和拍照手機的不斷普及,使普通受眾轉換角色成為深處現場的自媒體新聞發布者,這也就決定了他們能夠快速地將新聞發布出去,幾乎可以達到與事件發布同時進行的程度,這是傳統編輯工作難以達到的。這對于傳統職業記者和媒體人來說是最大的挑戰,就需要編輯在進行新聞編輯或者內容整合時,要突破傳統的編輯思想,力求做到觀點獨特和深度挖掘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縱向剖析上的專業性和敏感性,從而在新聞內容上超越新媒體的短平快,彌補時效性缺失帶來的不足。
由于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網絡視頻、動圖等極具視覺效果并且很能吸引受眾眼球的形式應運而生,一方面豐富了受眾的接受視角和視野,另一方面,也給傳統媒體單一的文字、圖片的新聞傳播形式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同等情況下,新聞的接受者更愿意去看動態的視頻或有趣的畫面來獲取同樣的新聞內容,這就需要新聞編輯在進行新聞編輯時,要十分注重消息發出時的內容排版和便捷的功能操作界面等方面的設計。編輯選取的新聞內容盡量多重視視覺效果的特性,符合當下受眾的接受習慣,如在新聞中加入動畫來講解新聞事件過程,或者充分調用現場的監控畫面等視覺內容。
通過對移動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活動和傳播特性的分析發現,新聞編輯工作應該在符合自身定位的前提下,積極向新穎的新媒體形式靠攏,力求在內容的深度上取勝,尋求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好合力。
[1]黃馨茹.移動互聯時代紙質媒體編輯職能的再認識[J].新聞世界,2014(2).
[2]顏家兵.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業務能力重構[J].新聞研究導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