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波
(吉林省柳河縣實驗幼兒園 吉林柳河 135300)
改善幼兒園生活環境 提高幼兒生活質量
姜曉波
(吉林省柳河縣實驗幼兒園 吉林柳河 135300)
環境可以影響人的心態,處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寬松、愉快、積極、自主的游戲、生活、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幼兒生活質量提高的具體體現。
物質環境 心理環境 生活質量
孩子對于周圍五顏六色的世界很敏感,他們就喜歡多姿多彩的環境,所以可以看見大多數幼兒園的設計都是從里到外的漫畫涂鴉,而不是小初高學校的冷色系。幼兒是一個主動發展著的個體,要使幼兒形成健康生活的情緒、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嘗試創設適宜幼兒身心健康,有助于幼兒充分自主活動的保教物質環境,建立寬松、愉悅、尊重幼兒需求的心理氛圍,使幼兒在自主的活動過程中,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激發其內驅力,達到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發展的目的。
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精神環境,幼兒園的人性化建設中,這兩方面都要兼顧到,缺一不可。環境中的設施、設備首先應該是安全的,幼兒有安全感,才“會放開手腳,放大膽子去活動;幼兒處于開放的、豐富的生活活動環境中,他才能自由地選擇,自主地進入,主動地和環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們創設的環境若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活動形式寬松,富有童趣,幼兒才會喜歡幼兒園,在活動中才能產生積極的行為。
小班的學習項目中活動比較多,一般都是訓練孩子們靈活的身體和嫻熟的肢體動作等,在活動過程中,既可以強健體魄,還能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小班幼兒運動時常因平衡性差,動作不夠靈活協調而摔倒。成人們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常常提醒的是“不要奔,慢點!”進行的是消極防護。孰不知孩子正是在奔跑中學會保持身體的平衡,從無數次的摔倒--爬起中增強四肢的靈活協調,更是從“不怕摔”中形成了勇敢向前的精神,從“自己爬起來”中形成抗挫的心理素質。
人性化的設計十分必要,在幼兒的世界里,他們只會去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取直接性的信息,這就導致了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決定他們第二天想不想去上學。我們應該從現代人的素質奠基高度來考慮滿足幼兒的這種天性和需要。可以為幼兒運動的場地上鋪上軟性地磚,鼓勵幼兒放大膽子去奔、跑、跳、爬,改變以往小班幼兒戶外運動不放手,幼兒摔倒了等待大人扶的狀況,提高幼兒運動能力和心理素質。考慮小班幼兒使用的水籠頭開關,教室門把手等設施時都從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出發,可以采用單柄式開關和把手,便于幼兒自己開啟,增加他們在生活中自理機會,增強自主性和自信。可以將孩子們的餐廳的環境和餐桌椅設計成快餐廳的式樣,使得一些怕吃飯的幼兒也高興他說:“要到象肯德基一樣的餐廳里吃飯去”,環境誘發了幼兒的食欲,改變了幼兒的行為。
加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非常必要,一個班里人數有限,孩子們可能每天接觸到的只有有限的同學和老師,對外面世界了解的過少,不利于開放性格的養成。可以將活動室和臥室的布局改變為開放的幼兒游戲活動室和操作活動室(午睡小床設計成翻板活動床,又可作為操作活動室的分隔櫥)。同時改變了由原來二位教師輪流組織一個班幼兒的帶班方式,嘗試進行分組分室的教育,二個活動室同時開放,二位教師同時進班,分別組織12~15名幼兒活動,幼兒游戲活動空間擴展了,選擇的內容更豐富了,活動和交往的機會也增加了,分組分室的教育為教師觀察、了解、個別指導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保證。
對于戶外活動而言,我們發現,很多老師都拘泥于娛樂設施上面,認為只要出去玩就得限制在已有的特定設施上面,這種思維是僵化的。有的幼兒園戶外運動場地較小,可以為多個班級制定輪流進行戶外運動的多套活動時間表,減少了幼兒的組織等待,避免了因活動空間和玩具的不足而產生的矛盾,使幼兒在有限的物質資源條件下,得到充分的運動空間、時間和密度。
總之,通過環境的創設、調整、變化,引發了幼兒自主、充分的活動,幼兒通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良情緒行為得到控制和改變。
幼兒園不是以學習傳統知識為主的學校,跟小學還有很大差別,幼兒園的心理環境一定要是非常寬松活潑的。形成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人際心理環境前提條件是建立成人與幼兒之間平等、民主、寬容、支持的精神環境,使幼兒在幼兒園這個環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師生及同伴之間的關愛、重視、接納和理解,這樣,幼兒才會大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見解,樂于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嘗試和表現。
教師是與孩子們接觸最多的,孩子們整天在幼兒園,身體健康、情感狀況等信息都應該由老師第一個發現,并且及時處理。小班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這是他獨立地跨入人生第一個社會環境,由于剛入園不適應新環境的生活,或者膽小不愿開口說話,常常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愿望、行為,教師就需要有母親般的眼睛,敏銳地捕捉孩子的情緒,通過觀察孩子的神態、行為、態度,分析引起小班幼兒不良情緒的原因,可仔細、耐心地讀懂孩子的各種哭聲。只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疏導,給予理解、寬容和幫助,才能真正解開孩子們心頭的“疙瘩”。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我們大人總是把他們叫“小孩子”,盲目地認為他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玩,其實不然,孩子們的神經非常敏感,關心幼兒最重要的是關注幼兒的心理需要。遇到幼兒生病在家,老師們除了自己關心外,還可以在教室的墻面上貼出了生病孩子家的電話號碼,掛上一個小小愛心箱,“xx,你好嗎?”引導班中幼兒送去關心和慰問。孩子們紛紛主動抄下電話號碼,給同伴打去問候電話,還請爸爸媽媽幫忙寫下自己的愛心慰問卡,老師們將大家帶來的愛心卡裝人信封,帶領幼兒一起去投寄,送去全班小朋友的關愛和思念,愛心卡把孩子們的心連在了一起,使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怎么付出同情和關心,也使孩子體會了被關愛的愉快。孩子們更喜歡幼兒園,更依戀老師、阿姨和小朋友了。
綜上所述,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關注、物質環境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是幼兒園發展過程中必要注意的問題。敢想、敢說、敢嘗試,教師要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在游戲、生活、學習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滿足幼兒合理的需要,以情感因素入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的動機,給幼兒發表見解自己決定、自由探索、充分交往、實踐的機會,使幼兒在自主的活動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增強自信。當幼兒遇到困難、沖突或犯錯誤時,教師要及時了解、點撥和幫助;當幼兒閃現創造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靈敏地捕促,熱情鼓勵和支持;當幼兒在探索中出現不成熟的創舉時,教師要給予寬容、理解和引導;當幼兒自發生成新構想時,教師更應該滿懷興致關注,欣賞和扶持。 實踐告訴我們:寬松、愉快、積極、自主的游戲、生活、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幼兒生活質量提高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