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創(chuàng)奇
(攀枝花學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方法提高《綱要》教學實效
——以攀枝花學院為例
周創(chuàng)奇
(攀枝花學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整體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理所當然成為提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質量的方法指南。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方法 《中國近現代史 綱要》課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我們研究和實踐的指導方法。整體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進行課程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方法指南。《中國近現代史》(以下簡稱《綱要》)作為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必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整體論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哲學闡述物質運動、聯系、矛盾、發(fā)展、變化的觀點無不在強調事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同時要求我們看待問題時需要有整體的視野,系統(tǒng)的思維。馬克思主義史觀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對歷史變遷起著決定作用,但社會系統(tǒng)的其他要素對歷史也都起著積極的或消極的制約因素,因此反對單一的歷史動力論。馬克思主義強調,要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全面思考社會和歷史問題,力求獲得貼近事物規(guī)律的本質的東西,因為真理“是由現象、現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及他們的相互聯系構成的”3。可以看出,整體性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基本方法,正如當代影響最大的馬克思主義評論家和哲學家之一,甚至被認為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格奧爾格·盧卡奇認為:“總體性的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即“整體對于各個部分的全面、決定性的統(tǒng)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chuàng)地改造成一門全新的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
目前,在《綱要》教學中,我們還經常存在一些片面的、僵化的做法,如課程的政治色彩濃厚,歷史事件孤立和片段化現象明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內部整合不足,各學科之間互動缺乏等,對《綱要》教學實效性產生較大影響,這需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方法的引導。
1.時間及空間上的“整體聯系性”,強調《綱要》的講解應具有歷史的縱深和世界的視野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5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類社會在經歷了漫長的分散發(fā)展,逐漸走向聯合并最終形成世界性的整體,處于整體聯系中的任何社會發(fā)展不可能獨立存在,必然受到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這一點來看,中國近現代史即是古代史的延續(xù),即是中國史,又是世界史的重要部分,其存在和發(fā)展必然受到歷史和現實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就要求我們考慮問題要有宏觀的視野,整體性思維,大歷史的觀念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注意歷史積淀、時代特征、國際格局和世界大勢。
宏觀考慮中國古代史到中國近現代史的割裂、傳承、演進關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國近現代發(fā)展過程中的變與不變,近代化發(fā)展的遲滯與艱難。將中國史置身于世界史中,全面分析中國與近代文明強國之間的發(fā)展狀態(tài),才能正確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特殊性,了解近代以來中外文明碰撞和中國遭受百年恥辱的必然性,中國人民反侵略和探索發(fā)展道路的艱巨性,揭示出中國人民“四個選擇”的重大意義和歷史必然性。
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并非《中國近現代史》,顯然,前者所涉及的內容是該段歷史的濃縮和提綱挈領。既如此,作為一門綱要課講授,更應該重視宏觀歷史的把握,而不能拘泥于具體歷史事件的解讀,否則,容易將綱要課講授成為歷史課。同時,應當重視《綱要》教材中的各部分綜述與章節(jié)之間的概述與分述、宏觀與微觀關系,該書編寫組煞費苦心,在于強調知識結構整體性的重要性,便于我們高屋建瓴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探求歷史事件相互聯系。
2.歷史發(fā)展動力上的“整體功能性”,強調歷史發(fā)展有著多重的推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在方法上,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多方“歷史合力”的結果,即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整體性社會因素推動的結果,而非某單一的社會力量。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完整透徹地解釋歷史事件,應注重多種因素的相互印證和相互補充。
攀枝花學院《綱要》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政治史、斗爭史等政治色彩濃厚的主題,經濟史、科技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內容只是作為政治史的點綴,較少涉及,導致生動、鮮活的歷史課幾乎成了政治課,這樣容易誤導學生,也引不起學生興趣,更難以讓學生信服。為此,《綱要》教師需要以研究者的態(tài)度對歷史現象進行全面深刻入理分析, 才能使問題解決的更完整、更徹底,而這絕非僅靠政治史就能實現的,需要多門課程知識相互補充和支撐。譬如對近代中國抵抗強敵入侵的斗爭失敗原因分析,不僅有政治上的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和官員腐敗,還有科技上裝備落后和物資匱乏,軍事上管理混亂且軍事理論陳舊,思想文化上的天朝上國和小國寡民保守思想,經濟上的農業(yè)經濟難以抗衡西方工業(yè)文明等等。通過多方舉證,不僅能有力說明晚晴中國戰(zhàn)敗是歷史必然,也從反面挑明了中國要改變現狀,必須從哪些方面做出努力。相信這種解讀,學生不僅有興趣,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而且說服力強,印象深刻,容易達到教學效果。
第三、課程體系上強調“整體統(tǒng)一性”,要求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
《綱要》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課程之一,在闡述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肩負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它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理論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形勢政策》共同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體系。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趨勢是整體化推進模式,即在課程體系內部堅持各課程核心內容穩(wěn)定,課程資源相互整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它要求課程體系內各課程協調一致,教學方向、目標、規(guī)格、要求一致,做到學科有優(yōu)勢、專業(yè)有特色,互補見成效。
但在教學實際中,各思政教育課程內容自成體系,多門課程之間章節(jié)設置重復,思想內容重疊交叉較多,亟待整合。如《綱要》中的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建國后改造和建設等歷史知識在《概論》都有著重闡述,《基礎》中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內容在《綱要》中體現則更加明顯,可大量滲透講授。《原理》闡述的理論方法在《綱要》講授中應用廣泛,且有理有據,說服力強。再者,高校《綱要》與中學歷史課重復現象明顯。為整合課程資源,在教學管理和實踐中,各門課應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充分交流,實現資源共享。有些知識在其它課中有集中闡述的可以刪減,能在其他課程中貫穿或滲透講授的應體現在教學當中,這樣既能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體現學科特長,還能一定程度減輕教師負擔,更能整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而對于《綱要》也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歷史教育的有機結合,教學既有政治的思想性和原則性,又不失歷史的博大和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