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躍
(大連市實驗中學 遼寧大連 116021)
有效預習,讓學生飛得更高
于 躍
(大連市實驗中學 遼寧大連 116021)
教學過程應從學生的自學開始,教師如果可以高度重視預習、靜心思考預習、合理設計預習、多樣評價預習,從而教會學生預習,以此為基石,學生的自主學習就不會是一句空談,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得以真正張揚。
預習 有效性 多樣化
“情·知教學”要求“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只在必需的時候,教師才進行講解、示范和指導”,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必然要求學生有扎實的預習功底。同樣,《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由此可見,安排語文課前預習其重要性非同一班。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對預習的要求不明確,對預習的方法指導不到位,對預習的結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檢測,課堂上不能有效的運用預習的成果等,導致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學生認為預習跟不預習差別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預習的動力。這不禁讓我們自問:究竟怎樣的預習才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呢?[1]
葉圣陶先生說過,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上課以前,學生要切實預習”,“預習的事項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課”。葉老之所以這樣重視和強調預習,正是因為預習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預習能擺脫依賴被動,有利于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而且預習能產生聽課期待,使教師了解學情,有利于優化教與學。預習,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必須增強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
1.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愛好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培養學習興趣是“情·知教學”理論中“教會學習”的第一步。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有積極的探索,才能有主動的研究,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才能為高效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習《陋室銘》時,我先給學生們講了劉禹錫被貶后被策知州排擠三次搬家卻最終寫成此千古名篇的故事。學生回饋給我的預習內容不僅僅有熟讀課文,疏通文意,還作者當時所作的兩幅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以及 “永貞革新”, “八司馬事件”等豐富的內容。[3]
2.注重情感的引導,增強和保持學生的預習興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要想讓學生去自覺學習,就要與學生加強交流、增進友誼,讓學生信任你、親近你。那么,學生內心的愉快情感就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端正他們學習的態度,將興趣自然過渡,進行主動探索學習的行為。
1.不同文章,要側重不同的設計
(1)記敘文:列出記敘的六要素;概括出事件的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與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說明文:抓住文題,弄清說明對象;把握說明內容;初步弄清說明的順序;找出說明方法并弄清其作用;初步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等。
(3)議論文:弄清議論文的三要素,找出文章的論點,看作者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能說出論證的方法及作用等。
(4)古詩文:能熟讀成誦,參照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再現作者描繪的畫面并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不同學生,需要不同的設計
(1)“分層”布置預習作業。可分為必做題、挑戰題,所設分值不同。既能關照到全體學生,又能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深入探索的空間。
在《木蘭詩》的導學案中,我設計了必做題:
積累——走近木蘭(文常、字詞、朗讀及翻譯)
研修——細賞木蘭
① 這首詩記述了一件什么事?概括各段內容,要求語言簡練。
② 概括木蘭的形象(結合全文內容分析)要求:采用“我從句子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來說。
挑戰題:延伸——古今“木蘭”
③ 根據“2008感動中國人物”金晶(奧運火炬手)的頒獎詞內容,將下聯補充完整。
[頒獎詞]那是光榮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軀擋住殘暴,她用美麗的微笑,傳遞力量。她讓全世界讀懂了奧運的神圣和中國人的驕傲。
上聯:木蘭替父從軍顯忠孝
下聯:
④ 花木蘭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你還知道哪些巾幗英雄?請寫出其中一位的名字及其事跡。
3.預習作業要深淺有度。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適當提示與鋪墊。
4.評價多樣化,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對學生預習作業的評價,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以及應該如何學習語文的導向。
(1)評價方式多樣化
①課前檢查評價。課前檢查,可幫助教師了解學情,及時更正授課的要點。教師可在課前將預習作業即導學案集中批閱,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及預習的態度給予評分。
②課堂反饋評價。學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預習的結果,他們才會覺得預習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才會樂意去做,并能長久地堅持下去。[4]
(2)評價主體多樣化:
師生互動。在預習作業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價者,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作業中的“問題”題目,有目的地與同學一起進行評價,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去發現、去尋找差距,去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1.保證充分的預習時間。只有預習時間充足,學生才不至于草率應付。必要時,重點課文應有預習課。因為課堂預習能削減馬虎隨意,體現學情的真實;課堂能創設良好閱讀心境,改善預習質量;課堂能發揮個體與群體的交互作用,增強預習動力;課堂能利用時間,提高預習效率。這樣學生才能充分的理解文本。
2.抓實預習的環節。
(1)自主預習。初讀課文,解決生詞。學生要邊讀邊畫并借助工具書查閱生詞含義。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2)發放導學案,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預習問題。
(3)小組討論,主要完成本組內存在的問題,小組長可以根據本組的實際情況,安排好一對一的“幫學”或分層討論,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并將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部記下來,等待全班處理。
預習環節清晰明了,但教師要在實施中引導督促檢查,不要讓學生流于形式,而是能夠腳踏實地地讀透文本,認真思考,有所感悟。這樣,學生在課上才會有題目可展,有目標可循,有問題可解,有內容可答,學生才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課堂的實效性才得以彰顯。
好的行為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耐心去一步一步地培養,讓學生最終習慣預習,習慣讀書、習慣思考、習慣質疑、習慣感悟,讓學生通過預習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樂,發問的喜悅。學生就會樂于自學。預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惟有教師繼續研究,繼續反思,繼續實踐,用心打造語文教學的精彩!
[1]《冷冉教育文選》 大連市教育學會 2008.9
[2]《自主發展教育論》 宋慶泮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10
[3]《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4]《關于初中語文預習方法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