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二道溝中心學校 吉林長春 130526)
淺談數學教學生活化
李 晶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二道溝中心學校 吉林長春 130526)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習生活,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快樂,磨礪人生。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聯系實際 提高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必須密切數學知識與現實的聯系,充分利用小學生個人的生活體驗,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
數學概念和現實相聯系,可以加強學生對概念的認識、理解和掌握,為探索數學概念提供方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依賴于教師的直觀教學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如果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能聯系學生的生活現實,就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我們的距離是那么近,學習起來應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探索過程中就會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學習的目標就能在學生思維的興奮狀態中實現,教學效果明顯。正如“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展示“一塊餅”、“一張紙”、“四個蘋果”、“六個熊貓玩具”等入手,讓學生觀察、綜合、抽象出單位“1”,再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把“一塊餅”、“一張紙”、“四個蘋果”、“六個熊貓玩具”的一半拿出來,然后問學生:你拿的是一半嗎?你是怎么分的?通過學生的分法,啟發、引導學生 、分析,得到“平均分”的方法怎樣?所分得的份數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然后把每一次實際操作的分法的共同特點抽象概括出來,得出“分數的意義”。這一認識過程符合小學生的由“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思維發展規律,又使學生在探索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掌握了探求數學的方法,為今后學習數學的概念提供了方法。
數學法則、規律和現實生活的相互聯系,可以使學生借助于日常生活知識去探索、發現規律。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學生使學習的主體,在發現知識中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離開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學生的探索就會是盲目的、脫離實際的,所得到的結論是片面的、空洞的,更談不上去發現規律、法則和性質等。例如教學“反比例的意義”,可以借助于現實事例去發現規律,象我們現在的課室里都鋪有地磚,現在我想把地磚換了,你認為需要的地磚的塊數比原來的多還是少?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們望著地板,頓有所悟,這時便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結果反饋是有可能多,也是可能少,具體要看你選用的每塊磚的大小,選用的地磚越大塊,需要的塊數越少,選用的地磚越小塊,需要的地磚就越多。接著又問:所鋪課室的大小變了,需要的塊數是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討論用地磚塊數的多少和每塊磚的大小必須先確定課室面積的大小。再如每個同學放學回家,你走得越快,用的時間越少,你走得越慢,用的時間越多,實際的體驗,使學生較易地發現這反比例的規律,并且理解深刻,如果不是借助于日常生活的實踐認識,那掌握這規律是不可能的。
數學公式與現實相聯系,可以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數學公式是對教學規律的反映,它把蘊藏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規律進行了高度的概括、總結,表現形式簡明、扼要,所以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復雜的。這就需要把數學公式和現實聯系起來,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本質應用于實際。象學生所學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教學時應先讓學生對日常生活實際中和長方體、正方體有個大致的認識,通過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的形狀和兩個相對面的關系嗎,在此基礎上才能推導、歸納總結出公式;如果脫離了實際,學生的認識就無從談起。學生借助于現實得出這個公式的方法,可以用于梯形的面積公式、圓柱的體積公式、圓錐的體積公式等。再如乘法的分配公式,從學生擺小木塊的實際出發,借助于實物的直觀演示,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得出不同的解法,把兩種解法的進行對比,溝通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乘法分配律,這一過程是以學生的認識規律為依據,也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應用這個公式可以使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的事例進行實際的運用,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現實的聯系,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形成科學的方法打下基礎。數學的思想方法是人類在長期數學 中發展和積累起來的,它是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紐帶,是由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數學的思想方法隱含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是數學教學的精髓,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學生難有深深地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使他們受益終身,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思想和方法處于啟蒙階段,所以思想方法滲透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聯系數學的現實去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把數學思想、方法慢慢扎根,為掌握數學科學的思想、方法提供參考,并創造科學的數學方法和基礎。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把平行四角邊的面積轉化為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進行計算,在這過程中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觀察、比較,學生操作中自主思考,積極參與轉化的全過程,學生思考中逐步掌握了初步的轉化思想,為日后將圓的面積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圓柱的體積轉化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打下了基礎。同時,學生根據現實進行操作,他們還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了三角形、等腰梯形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要遵循實踐性的原則,密切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組織必要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討論和交流,發現理解數學知識,并運用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的天然聯系,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運用數學的意識,不斷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也為我們探索數學知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探索方法。
李晶(1963—),女,吉林省九臺區人,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土們嶺鎮二道溝中心學校教師,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課堂教學研究。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新世紀素質教育研究》等教育期刊上。被評為學科骨干教師,年度考核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