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珂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關于國內數據新聞發展現狀的分析和思考
梁 珂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數據新聞自2013年起成為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的熱點。考量它外顯的交互性和內在的預測性對把握數據新聞在大眾傳播語境下的發展現狀具有重要意義。數據新聞本土化的過程對國內新聞業有積極影響,同時需警惕個人信息安全泄露和數據新聞侵權的風險。
大數據;數據新聞;預測性;侵權
2013年被世界公認為“大數據元年”。在筆者看來,這應該是人類對信息價值的把握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基于強大的搜索引擎,由過去對信息的點狀處理到大批量網狀處理(即數據挖掘),“大數據”的概念有一種在混沌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建立秩序的意味。
在知網上檢索以“大數據”為篇名的論文,也能看出從2013年開始相關研究呈井噴式增長,以“數據新聞”為篇名進行檢索情況相同。“大數據”與“新聞”的勾連應該是媒介演進與融合的產物。最早的萌芽源自于計算機輔助報道。[1]
國內有關數據新聞的研究一方面著眼于新聞業界實踐,另一方面著眼于大眾傳播視角下的傳播模式和效果研究。
數據新聞的內在特征當屬預測性,外在特征則為交互性。目前,國內業界在制作數據新聞時,常忽視了預測性而在交互性上下足了功夫。這也變相地反映出學界對數據新聞的學理探討存在偏差和不足,以至于很多網站把數據新聞異化為圖片和視頻堆砌的數據整合。
在網絡新聞的大數據探索上,四大門戶網站最早發力。搜狐推出《數字之道》欄目后,其他三個門戶網站也相繼跟進,網易推出《數讀》,新浪推出《圖解天下》,騰訊推出《數據控》,上線時間基本都在2012年上半年。[2]筆者認為四者中網易推出的《數讀》最佳,圖片色調和設計簡約,文字包含一定程度數據新聞的理性分析,其他三者已然成為追求互動性和可讀性的圖片新聞。
數據新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理性的考量,如果一味強調互動性而迎合受眾,那它的預測性就談不上客觀,信度會大打折扣。有必要強調數據新聞橫向的復盤能力和縱向的預測能力,畢竟預測的樣本抓取量再大以至于無限接近于系統仍非系統本身,存在各種干擾因素造成的誤判風險。
有學者將這兩種模式劃分為大數據輔助新聞定向傳播和大數據生產深層新聞。[3]這兩種模式都是基于數據新聞的預測性特征,可以被視為基于用戶行為分析的私人推送和基于抓取數據分析的深度閱讀。
當用戶的行為成為數據抓取的對象,從而反哺受眾的信息需求時,這種途徑的傳播效果相較以往大大增強。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數據新聞推送忽視了受眾信息需求的多樣性。過度追求傳播效果將會讓受眾陷入工具理性的漩渦,從而限制了受眾信息選擇的自由。所謂的精準推送可能成為擬態環境單向度建構,一個體育迷對信息的關注可能高度集中在體育世界。
基于數據抓取的深度閱讀應該是數據新聞發展的關鍵所在。它應該是一種信息交互性和思想性的平衡,即數據新聞內在預測性與外在交互性的辯證統一。交互性能保證碎片化閱讀的傳播效果,而預測性又是數據新聞生命力所在。筆者認為數據新聞是打通以往“內容為王”和“設計為王”兩種互聯網信息傳播理念的一次契機,同時也是建構新型大眾傳播模式的契機,以往受眾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原子式的存在,由于大數據的概念,受眾的行為模式有了類化,信息的關聯性得以準確論證,受眾在大眾傳播中的能動性可以通過實證研究量化,受眾間的聯系變得空前密切。
當數據的真實性無法保證時,大數據及數據新聞就無從談起。從法理上講這種因為數據失實造成的侵權分為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主觀故意即人為有意捏造、篡改數據。而主觀過失則屬于在數據抓取過程中,放松了對數據真實性的核查。
眼下的大數據資源已被互聯網巨頭們瓜分,暫且不論有償提供大數據服務是否與免費開放的互聯網精神相違背,單說大數據服務存在讓亞文化與邊緣群體暴露于公眾的關注之下的風險,其中是否涉及侵權問題值得商榷。
在大數據的概念下,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在網絡中的言論、行為和喜好被無差別的記錄。國內互聯網巨頭在提供大數據服務時,沒有可依據的法律條文,只是基于行業自律。所謂的一些有關披露隱情的數據新聞是以犧牲隱私為代價的。
首先,數據挖掘的關鍵是“有寶可挖”,即全行業全社會的信息公開。當前信息公開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而在實際操作層面卻阻力重重。政府職能部門信息公開不及時、不完全,甚至面對公民信息公開的申請不作為。相比國外的數據新聞,我國的數據新聞時效性相去甚遠,更像是過往數據的分析和總結,這樣一來,預測性也非當下國內數據新聞的特點,追求形式成為主流。
其次,國內從學界到業界的問題意識普遍缺失,為研究而研究,鮮見為問題而研究的態度。人們須知數據新聞的預測性是與關照社會現實問題緊密結合的。如果通過大數據費時費力地預測下一季度奢侈品的價格波動,只能說明大眾媒介素養的層次不高。為問題而研究可以把握數據新聞的選題方向性,同時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再次,由于國內的網絡信息安全程度偏低,公民的個人信息在網絡泄露嚴重。大數據抓取信息的來源合法性容易遭到詬病。數據新聞面臨著規避侵權責任的現狀。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國內新聞業長期以來的頑疾,如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策劃新聞的存在,使新聞的信度逐年滑坡。信度無疑是數據新聞傳播的生命力所在,數據的來源和真實性如果被受眾先入為主地懷疑,數據新聞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努力提升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重建受眾對新聞從業者的信任遠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學院教育層面,筆者認為可以因材施教,將數據新聞內外在特征分開,建構一種比簡單跨學科人才培養更符合教學理念的模式。在新聞學專業教學中著重讓學生掌握數據新聞外在交互特征,學好各種新媒體技術。在統計學專業教學中,增加社會學和傳播學的學習,著重讓學生掌握數據新聞內在預測特征。在一個數據新聞團隊中,專業的新聞學人才和統計學人才攜手,勢必將數據新聞的專業性和成熟度推向新高。一味地強調新聞人打通專業壁壘在今天新聞流水生產的情境下是不實際的。
數據新聞以其直觀的說服力而具備成為政府決策依據的基礎。在傳播效果研究層面,應當從現有的媒介融合視角中跳脫出來,考量微觀維度數據新聞對受眾個體行為模式的影響,以及宏觀維度數據新聞對政府決策行為模式的影響。
實證研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相對薄弱,缺乏范式和科學性的工作。數據新聞的發展無疑對實證研究水平的提升大有助益。筆者認為,構建數據新聞實證研究的范式迫在眉睫。
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從不缺少新聞選題和新聞故事。可以想見,也逐漸被實踐證明,數據新聞與鄉土問題、環保問題、發展問題相結合所產生出的多元價值觀、多元視角的數據新聞飽含生命力,別具魅力。
[1]卜衛.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信息時代記者培訓的重要課程[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1).
[2]殷俊,羅玉婷.大數據新聞的實踐與發展策略[J].新聞與寫作,2016(4).
[3]宋宣諭.進行概率預測 創造知識冗余 制作循環新聞 大數據新聞的未來生存空間[J].傳媒觀察,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