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謀虎
(作者單位: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
淺談同期聲在紀錄片中的作用
劉謀虎
(作者單位: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
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同期聲的運用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期聲的采用能夠增強紀錄片的客觀性,給人以再現時空的真實感,還可以一定程度上再現真實的場景。我們一定要充分地恰到好處地運用同期聲,創作出更多有生活底蘊有藝術高度的優秀作品。
電視同期聲;紀錄片;真實感
所謂同期聲,通常是指拍攝電視畫面時同時記錄與畫面有關的人或環境的聲音。由于同期聲在電視紀錄片創作運用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同期聲,讓電視同期聲的魅力更加大放異彩。
表現電視紀錄片的客觀性,必須科學適度地采用同期聲。客觀地、公正地反映事件的原貌,讓親歷者直接面向受眾陳述,紀錄片的客觀性、說服力和感染力都會大大增強。
中央電視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制作的大型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親歷者、見證者,或者對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內知名高等學校的專家、學者、教授,或者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退休老領導,或者對具有代表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學生、部隊解放軍指戰員等方方面面大量人物專訪同期聲的恰到好處合理運用,客觀地展現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不懈追求民族復興和“中國夢”的奮斗歷程,全面、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央視制作了八集大型文獻紀錄片《長征》。片中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陜北紅軍健在的老紅軍進行采訪的同期聲,以及199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200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對參加過長征的現在已經辭世的老紅軍、老領導當年專訪同期聲的科學合理運用,讓整部紀錄片血肉豐滿、感人至深。例如,有關過草地的艱難困苦,來自紅一方面軍,四川懋功大會師后,隨左路軍編入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的親歷者,今年已經是103歲高齡的老紅軍張力雄的同期聲,道出了紅軍當年過草地的艱苦和艱辛。紀錄片通過對當年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紅軍領導后代的專訪,回憶父輩給后代講述的長征中耳聞目睹的真實故事,以及對紅軍長征歷史的回憶、回顧,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紅軍長征的真情實況。“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一片,讓親歷者在紀錄片中講述紅軍長征經過二萬五千里的所見所聞,大大增強了文獻紀錄片的客觀性,使紀錄片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從而也增強了文獻紀錄片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
真實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命。形聲一體化的結構,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貌,賦予形象以運動發展的意義,更有一種逼真的效果。
在2015年11月第十三屆四川電視節上,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傈僳族》,榮獲了“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人文類入圍獎。這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優秀電視作品在再現時空真實感方面則是很好運用了同期聲。
《中國傈僳族》不僅反映了傈僳族遷徙的路線和地理空間,而且還總結了傈僳族的遷徙特點。而紀錄片再現傈僳族人遷徙特點就采用同期聲的方式,還原傈僳族人遷徙的特點,給人一種時空的真實感。云南省民族學專家的同期聲說明:歷史上,傈僳族人遷徙史長達上千年,遷徙路線由東向西,一直伴隨太陽前行,因而,傈僳族又被稱為“追趕太陽的民族”。
電視紀錄片《中國傈僳族》在反映傈僳族獨具魅力的文化方面,通過同期聲著重表現傈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民歌,極其優美豐富。紀錄片通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化學者的同期聲闡述了為什么傈僳族諺語“飯可以不吃,歌不能不唱”的原因。同期聲說明:由于傈僳文字創造時間較晚,因而傈僳族的社會歷史大多是以民間文學方式記錄下來的,如歌謠、故事、諺語等,特別是“擺時”調,使人愛不釋手,張口就唱。
由于我們記錄的世界是一個有聲音的色彩繽紛的世界,在創作紀錄片的實踐中,我們不僅要記錄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而且還必須記錄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千世界的聲音,因此,一定要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地認真記錄下來。
2015年10月,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五十而立》,榮獲“人文中國第四季——城市紀實”全國電視紀錄片、專題片三等獎。紀錄片《五十而立》反映了攀枝花市建市5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毛坯鋼鐵”到“釩鈦之都”,從“微雕鋼城”到“陽光花城”,從“不毛之地”到“百里鋼城”,顯示出作為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如今已是“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而紀錄片要表現昔日攀枝花的狀況,則是通過大量運用同期聲來還原攀枝花過去的面貌。
運用同期聲講述破解技術瓶頸就是很好的一列。由于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屬多元素共生礦,而普通高爐冶煉,渣鐵不分成為最大的技術瓶頸。從十九世紀開始,許多發達國家一直在進行相關實驗,但都以失敗告終。能否盡快逾越這道難關,成為攀枝花建設成敗的關鍵。如何反映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攻關,紀錄片運用采訪同期聲來講述被稱為“一百零八將”,當時實驗組成員正好108人,這批代表中國冶金技術最高水平的科技精英,從1964年冬開始,歷時一年時間,反復試驗,不斷探索,困擾世界鋼鐵冶煉領域百年的技術難題被成功破解的事例,仿佛把人們帶回艱苦創業的火熱年代,還原了當年破解科技難題的情景。
又比如,1970年7月1日,絢麗的鋼花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紀錄片同期:歡呼吧、跳躍吧,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建設者……這是當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影制作的《建設中的攀枝花》中的同期聲。創作者把珍貴的四十多年前的同期聲恰到好處采用到紀錄片《五十而立》片中,它把當年第一批開發建設者成功時的喜悅再現在受眾面前,讓攀枝花人記憶猶新,讓攀枝花開發建設的親歷者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之所以同期聲更為電視紀錄片創作者所青睞,是因為它在紀錄片創作運用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對電視同期聲恰到好處和科學合理地使用,就能使同期聲的魅力更加大放異彩。
[1]高鑫.電視紀實作品創作[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