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蕾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科聯))
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改編分析
蘇虹蕾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科聯))
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不僅在加快了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播速度、拓展了文學作品的傳播范圍,而且在豐富影視藝術的內容,促進影視事業的發展上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由嚴歌苓的作品《金陵十三釵》改編而來的同名電影,自上映以來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本文將從小說改編的可行性、影片改編的魅力所在以及缺失之處三個方面,淺評《金陵十三釵》的影片改編。
金陵十三釵;電影;改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層出不窮,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也由以文本傳播為主的途徑開始逐漸通過影視藝術的形式轉變;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不僅在加快了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播速度、拓展了文學作品的傳播范圍,而且在豐富影視藝術的內容,促進影視事業的發展上也發揮了突出的作用。由嚴歌苓的作品《金陵十三釵》改編而來的同名電影,自上映以來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褒貶不一。本文從小說改編的可行性、影片改編的魅力所在以及缺失之處三個方面,來淺評《金陵十三釵》的影片改編。
自電影這一影視藝術誕生以來,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年來,隨著影視文化的不斷發展,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藝術作品,成為影視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影片《金陵十三釵》就是根據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一經上映,就在影視界、文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的形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離不開作品本身的可行性。
首先,小說《金陵十三釵》文本的故事性,成為其作為影視改編原著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可以被改編影視作品的形式,而小說中所敘述的內容是否具有故事性,成為其能夠被改編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所謂的故事性,是指小說中的主體部分具有一定的話題性,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果等都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市場的價值取向,從而被搬上熒屏。從這一層面上來看,《金陵十三釵》就具備這樣的故事性:其一,從小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來看,抗戰時期發人深省的南京大屠殺,無論是在關注度上來看,還是從事件本身的歷史性上來說,都有資格和條件成為影視作品的原材料;其二,從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上來說,妓女或者稱為風塵女子這一群體,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特殊性,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邊緣人物,卻成為了故事的主角,這就極大地增強了讀者(觀眾)對于故事的關注度和好奇心;其三,從小說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來看,以風塵女子作為故事的主人公,通過展示她們的故事,來表達有關救贖的主題,通過處于邊緣地位女性的悲憫之情,來反應人道主義的關懷,意在歌頌人性的光輝不分高低貴賤,這一主題立意極大地切合市場的主流價值取向。
其次,小說《金陵十三釵》中所使用的視聽化語言,也是其能夠被改編成電影作品的重要條件。之所以稱其為視聽化語言,意在強調小說中所使用的文本語言便于轉化為視覺、聽覺性的“語言”,文本中的描述性語言在轉化為影片的畫面、聲音之時,能夠在現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例如,小說中對于人物形象的描寫和刻畫,能夠便于演員更加深刻的領會人物的內心和形態,從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無論是外貌神態,還是語言動作都更加得立體化,給觀眾帶來更加直觀化的感受。除了人物形象的描寫之外,小說中在環境渲染、氣氛營造上所采用的語言,也描述的非常具有空間感和真實感,為影片在創設相關環境、背景之時降低了難度。
影片《金陵十三釵》上映之時,以4.5億元的票房超過了以往同題材的影片,而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影片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好的成績,離不開編劇導演對于原著的改編,小說本身就極具故事性,影片的編劇劉恒是小說家,張藝謀導演是中國影視界的佼佼者。
首先,影片《金陵十三釵》采用固定的內聚焦型的敘述視角,成為改編的一大亮點。所謂的內聚焦型敘述視角,通俗地來說就是選用故事中的某一人物或是某幾個人物作為感知人,去敘述自己所感知到的一切,從而達到敘述的目的。采用固定的內聚焦型敘述視角,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避免觀眾處于游離狀態,從而跟隨敘述者的視角來了解故事情節的發生和發展,例如,影片中選用書娟作為感知人,以她的敘述視角作為基點對故事進行敘述,影片中所涉及的妓女們如何因為避難進入教堂,在教堂的地窖里如何紙醉金迷等,都是通過書娟的視角來進行展現的。影片中采用這種獨特的敘述視角,一方面,對故事情節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增添了影片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這種限制性的人物視野,帶來了敘述上的空白,拉開了觀眾與故事人物之間的距離,引發觀眾的好奇心。此外,影片在敘述故事上并沒有采用單一的內聚焦型敘述視角,而是采用了非聚焦型的敘述模式,非聚焦型的敘述視角又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全知型敘述視角,敘述者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可以從任意的角度上來講述故事的內容,影片在開頭部分以及中間部分就穿插使用了全知型的敘述視角,使整個影片的結構表現出一種跳躍的感覺,滿足觀眾全方位的審美體驗。
其次,影片《金陵十三釵》中,通過對原著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的刪減、增加來突顯主題思想的變化,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無疑是影片改編的成功之處。例如,影片中對英格曼神父的塑造呈現簡略化。小說中,妓女們來到教堂后,神父在考慮過后,決定收留她們兩天,再將她們送到國際安全區去。說完之后,他沒有理會妓女們的千恩萬謝而是徑直向教堂的主樓走去,在一番交涉之后,此時天已漸漸明亮起來。而在電影中,則著重表現了妓女們初來教堂時的風情萬種,而沒有交代神父與她們交涉的過程。類似的,影片中對于假神父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沒有采用“非黑即白”的塑造模式,而是通過多個角度來表現人物的形象,通過假神父的金錢主義、對待秦淮妓女的不軌之心來展現了假神父作為一個小人物的放浪形骸;之后又通過假神父舍棄離開是非之地的機會、幫助修理卡車、偽裝成神父與日本兵周旋等行為來解救女學生的行為,實現個人價值,完成小人物的轉變,從而塑造了一個立體化的人物形象。此外,影片中對于中國士兵的塑造也與小說有了極大的不同,如影片中的李教官,只身一人消滅了一個隊的日本兵,保護了教堂中的女學生,改變了“避難士兵”的懦弱形象。這樣地改編,既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復雜性,更貼近日常生活,給觀眾帶來真實感,又符合大眾對于中國軍人的崇拜之情,切合市場的主流價值觀念。
在影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方式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新事物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適應時代、市場的發展和變化,自然也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只有正視改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發現問題,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
首先,小說的改編受到了商業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原著的本意。電影作為影視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產生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大眾市場的產物,必然要受到眾多商業因素和市場因素的影響,為了迎合商業和市場必須作出一系列的改編。影片《金陵十三釵》中的幾處改編,就是商業化的結果,例如,假神父約翰的形象。約翰本身是為了獲取錢財,所以才到來教堂中工作的,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從他覬覦秦淮妓女的美色就可以看出,但是影片之后對于他形象的塑造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幫助被日軍欺凌的女學生,假扮神父救她們;為了保護女學生和妓女,竟然放棄與同伴坐船離開的機會;為了幫助女學生逃離魔掌,與漢奸周旋、幫忙修理卡車等,樹立了一個救世主的形象,由一個專注個人利益、放浪形骸的混混轉變為一個無私幫助中國人的美國人,這與原著有著極大的出入,甚至可以說是對原著故事情節的一個顛覆。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情節上存在虛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違背真實歷史,違背主體思想的虛假是不可取的,這無疑是受到了商業化的影響,影片采用迎合西方人審美價值的方式,進軍好萊塢市場,顛覆了文學本身的價值,無疑成為影片的缺失。
其次,小說的改編還因受到社會語境的影響,使其在影片中表現出一定的不足。從社會語境的層面上來說,無論是小說這一文學作品形式,還是電影這一影視藝術形式,都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其創作受受到了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尤其是文學作為文化的一種突出表現形式,其在表現社會權利的話語權上有著鮮明的特點,因此,將原本以語言文字作為表現形式的小說通過影視這一媒介表現出來,除了要注重兩種媒介之間的轉換外,還要充分考慮兩部作品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之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自然要受到國家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例如,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他們唯一不講自己如何被俘,如何被整連整營地集中起來,靜靜地等待發落。他們不愿講日本兵怎樣把手指粗的繩子綁在他們的手臂上,而他們一動不動,整整齊齊給綁成一串又一串?!睘榱苏榷阍诮烫美锏呐畬W生,傷員們沒有任何反抗,自愿成為日本兵的槍下魂,小說中對這一場景進行了真實描寫,符合文學真實性的特點。但是將這樣的場景搬到熒屏之上,與觀眾所向往的民族精神背道而馳,勢必會加重觀眾的悲憤之情,而且會極大地損害中國士兵的形象,因此,將原著中的有關情節進行了刪除,這必然會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這也是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所要進一步考慮的環節。
影片《金陵十三衩》既很好地再現了原著中的故事,又在主題思想的表達、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恰當地實現了對于小說的改編,但在改編的過程中也仍就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所以,將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的藝術形式,仍然需要不斷嘗試,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
[1]朱靄雯.《金陵十三釵》——從小說到電影[J].華中人文論叢,2012(1).
[2]劉力凱.電影《金陵十三釵》的敘事特征和魅力[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
[3]侯俏俏.商業化浪潮下經典小說改編的遺憾——以《金陵十三釵》為例[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4]王一川,尹鴻,許柏林,等.《金陵十三釵》的贊與非[J].電影藝術,2012(2).
蘇虹蕾(1982-),女,吉林長春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