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春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淺析出鏡記者語言表達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梁艷春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基于此,筆者分析了當前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時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根源,并就如何提升出鏡記者的語言能力進行了探討。
出鏡記者;語言表達;語音;語法
對于出鏡記者而言,口語的表達與身體語言完美兼具才是真正優秀的標志,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口語表達更體現記者的功底。
1.1 語音、語法和語句方面
1.1.1 語音不規范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現象,例如“瀕臨滅絕”中的“瀕”,本應讀“bīn”,有些記者錯讀為“ping”;“憂心忡忡”中的“忡”,本應讀作“chōng”,有些記者錯讀為“zhong”。
還有就是受方言影響造成發音不準,比如:山西方言基本全部不分前后鼻音,北部只有后鼻音,南部部分地區只有前鼻音;陜西寶雞只有后鼻音;潮州話基本上只有后鼻音等。受地域環境的影響,許多出鏡記者口語表達分不清前后鼻音。
1.1.2 語法不規范
在出鏡記者語言中,經常出現一些語言組織不規范現象,主要包括:用詞不當、成分缺失、結構混亂。相應的,如果新聞報道語法不規范,勢必也不會是一篇好的報道。
1.1.3 語句不規范
語句重復:有些出鏡記者經常出現語句的重復,一句話在一段出鏡中多次出現,啰嗦又影響表達質量。
濫用口頭禪:將生活中養成的口頭禪習慣帶入出鏡表達中,比如“那、也就是說、我們來看”等,累贅而又拖泥帶水,表達效果較差。
1.2 現場表現方面
1.2.1 無法用語言表述清楚現場具體情況
在一些現場報道里,出鏡記者雖然事先做了精心準備,創意也比較新穎,文案策劃細致周到,鏡頭獨具視角,但是因為出鏡記者無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進行表述,先前的功課功虧一簣。
1.2.2 語言表達與現場氛圍脫節
在某些現場新聞報道里,主持人往往會現身事件現場進行報道,對于觀眾很熟知的主持人而言,這本來是一樁好事。但一些主持人往往難以轉換角色,將直播間的狀態帶入現場,打著播音腔、端著架子,與現場氛圍很不協調。還有就是有的出鏡記者在該輕松的時候板著臉,在該莊重的時候張揚隨意,跟現場氛圍唱反調。
2.1 重文輕語
我國教育學家葉圣陶曾對“語文”做過這樣的界定:“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當前,口頭表達常常被忽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這就是“重文輕語”。受此影響,長期以來,媒體只看重編輯記者的文字功底,卻忽略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忽略了對口語表達的要求。
2.2 準備不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出鏡表達更是如此。但許多記者在來到現場前并沒有做足功課,對現場的專業性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和理解,沒有底氣,支支吾吾語言表達也就無法準確到位。
2.3 對于電視口語的誤解
電視口語源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有的出鏡記者對出鏡時的口語表達不以為然,將平時養成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加雕琢地帶入現場報道中,難免會影響報道質量。
3.1 加強對基本功的訓練
各行各業都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出鏡記者亦如此。語言是交流表達的工具,對它的掌握是日積月累的過程,要一點一點去努力,去改進糾正,才能取得預期效果。此外,媒體還應有計劃地對出鏡記者進行專業化培訓,提高出境記者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新傳播形勢對出鏡記者的要求。
3.2 新聞現場的應對
3.2.1 用體驗式描述增強現場感和表達效果
進行現場報道時,出鏡新聞記者要把自己當成新聞現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事件相關方融為一體,這樣才能讓新聞報道更具體驗性和感染力。2016年10月16日,為了讓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印度孟買的交通出行狀況,央視記者董倩進行了體驗式的描述。她冒著危險扒上了“外掛”火車,與當地人一樣“外掛”在列車上,同時用精確的語言現場描述外掛在印度老式火車上的種種感受,與中國的交通狀況對比,高下立判,達到了傳播效果。
3.2.2 提升出鏡語言的邏輯性
對于出鏡記者而言,縝密的邏輯性表達是新聞敘事語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嚴格把握。2013年1月1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了一條來自敘利亞戰地記者王薇薇的現場報道,她跟隨政府軍親歷大馬士革巷戰。畫面中,王薇薇敘事語言清晰,邏輯嚴密,對巷戰、地形、路線與災難等戰場上的各種邏輯關系把握得非常到位明晰。這條消息后來也獲得中國新聞獎,足見出鏡記者的功底。
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是決定報道成敗的重要因素。在關注新聞事件本身的同時,不要忽略報道者的“語言功力”。語言功力好,報道則會錦上添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言功力不好,則會使新聞報道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