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
【摘要】一個國家能否實現互聯網治理的安全,決定著其社會治理能否安全,也決定著整個國家安全的指數與程度。從新國家安全的視角出發,要保障和提升現時代的國家安全,有必要深入理解互聯網治理的新特征,把握現時代互聯網治理的能力需求,推動互聯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詞】互聯網治理 國家安全 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當今時代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和載體的信息化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由網絡技術和網絡關系引發的國家安全問題已經大大彰顯。在這樣的時代中,互聯網就是生活,互聯網就是交往,互聯網交往的泛在性及跨界性決定了互聯網安全的嚴峻性。與過去相比,包含互聯網安全在內的新安全問題已經大尺度地更新了傳統意義上國家安全的內容和邊界。
互聯網治理與社會治理的不同之處
互聯網治理是適應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新形勢而出現的社會治理的新類型,也是國家治理和國家安全的新內容。由于互聯網包含著無限容量的信息、知識、技術和安全要素,也具有難以估測的發展潛能,因此當今時代的互聯網治理就顯得異常復雜。這種復雜性的根源,在于互聯網治理是新生事物,從治理特征上已經呈現出了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社會治理的特征。
其一,互聯網治理預示著傳統社會的“禮”治向網絡社會“理”治的轉型。中國傳統社會治理中包含了多元治理要素,也隨著社會變遷出現過不盡相同的治理方略,然而貫穿中國傳統社會長期發展歷程的一種類型性的治理模式就是“禮”治,即以禮治理天下。這里的“禮”代表了一種由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土地分封私有制、宗法制度等結合而成的秩序化治理,其基本特征就是靠禮樂教化形成固有秩序。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變已經孕育了人們的平等、自由、民主、競爭等充滿現代性的思想觀念,互聯網世界的擴大化和平面化又大大毀傷了傳統的社會等級觀念和固有秩序,提升了人們依靠理性來建構新交往關系、實現平等交往的意愿。互聯網的世界盡管同樣需要制度和秩序,需要管理和權威,但它所需要的制度和秩序、管理和權威已儼然不同于傳統社會的同類范疇了。在互聯網治理中,人們愿意服膺的是基于現代理性的“道”而非基于傳統習俗的“禮”。換言之,互聯網治理需要的是現代理性治理,將實現的是從傳統社會的禮治向網絡社會理治的轉型。
其二,互聯網治理包含著從單向治理向多維治理的轉型。從特征上說,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單極化治理模式。在皇權作為最高統治權和統治極的封建社會中,社會的管理盡管有多種形式,但其基本的治理指向卻是以上馭下,上級相對于下級擁有至高的裁決權和管理權,在治理權限上具有不可違逆的單向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垂直性。當今時代,互聯網的出現儼然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空間,在此空間中真實感逐漸被虛擬化,方向感逐漸被多端化,從而形成了一個扁平而多維的治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網絡治理乃至社會治理都不再僅僅限于過去由上而下的單向治理,而是包含了上下交互、左右相關、內外聯通的多元治理關系,形成了以多維治理為特征的扁平化的復合治理結構。可以說,在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世界中,一元獨裁的傳統治理模式已經不再是主流,多元并生的現代治理模式正在形成。
其三,互聯網治理意味著劃域治理向跨域治理的轉型。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采取的是界定不同領域進而調整適當措施的劃域治理,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需要不同的治理策略,也有不同的治理側重點和效用性。以東漢思想家荀悅所提供的社會治理策略為例,他曾在《申鑒》中就東漢封建社會治理的思路和目標關系進行過闡述,提出“興農桑以養其性,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的說法,這里就體現了明顯的劃域治理的觀念。就其本質而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并不單純是一種技術性的科技革命,它所引發的深層次效應實際上是一種深度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社會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更新。在互聯網,特別是“互聯網+”的世界中,傳統社會生活和生產的領域可以因為信息流動和生產要素流動而發生“疆界革命”,從而使得原本清晰和固定的治理領域的邊界模糊化,出現跨越既定治理領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這樣一來,互聯網治理就會呈現為交叉性的跨域治理。
用現代化的思維治理互聯網,需要提升一些現代治理能力
國家安全關系國家利益,關系國家的發展命脈,也關系國運的盛衰。可以說,國家安全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至高無上的安全,是每個國家都必須高度重視甚至需要枕戈以待的根本安全。近些年來,由于中國迅速躍升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互聯網大國,互聯網安全是包括信息、知識、技術、財富、意識形態等要素在內的復合型、基礎性的國家安全,通過互聯網治理保障現時代的國家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治理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在當代中國,要捍衛和保障本國的國家安全,就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治理的現代化。而用現代化的思維觀念和手段實現互聯網治理,也需要切實提升一些現代治理能力。
第一,掌控互聯網發展全局與趨勢的能力。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互聯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嶄新的大棋局,局勢既撲朔迷離又瞬息萬變。如何下好互聯網治理這盤棋需要的是超常規的掌控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對互聯網發展的態勢、路向和命運的把握能力。借此,我們應該用一種整體性、復雜性的思維方式來科學、辯證、系統地分析互聯網發展及其治理模式,做到“心中有信息寰宇,掌中有網絡乾坤”。
第二,全息研判互聯網信息和價值的能力。互聯網是信息網、大數據網,互聯網治理也是信息治理和大數據治理。要對互聯網的發展和趨勢做到心中有數,就離不開對充斥互聯網并構成互聯網存在于發展形態的信息流、數據流進行全息監控和準確研判,在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中澄明現代網絡蘊含的安全意義與安全價值。可以說,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全息研判信息與價值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較熟練地駕馭和治理互聯網,也才能夠較充分地利用互聯網為國家安全服務。
第三,促進網絡融合與梯次創新的能力。伴隨著中國政府所提倡的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和產業的決策,未來的互聯網將會成為一個具有超強磁性的吸盤,把傳統意義上存在的物質世界元素大量地吸納到互聯網世界中,并建構成一個色彩繽紛、異彩紛呈的亦真亦幻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只有擁有強大的網絡融合與梯次創新能力的國家才會成為強者和贏家。用網絡融合世界并在創新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將會是互聯網生產和網絡安全治理中的制勝法寶。
第四,解決網絡突發事件及其衍生危機的能力。在網絡化和數據化時代,社會突發事件的傳播范圍和方向都會出現不確定性變化,其傳播速度也有可能以超越常規的方式和以幾何級數增加,從而演化為多變性的網絡突發事件,甚至會造成不可控的衍生性危機。妥善應對并解決網絡突發事件,是互聯網時代國家信息安全和社會安全治理的重要內容。切實提升在網絡世界中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僅僅需要即時快速反應的能力,也需要具備高效化解危機的能力。
第五,全面協調與有機聯動的能力。互聯網世界是一個以網絡溝通各地各方各域、銜接真實與虛擬的世界。在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標指向的互聯網治理中,能否實現各不同層面、領域、要素、資源和機體之間的全面協調與有機聯動,將會成為制約互聯網治理本身乃至社會治理和國家安全治理成效大小的關鍵。為此,應著力培育和提升互聯網治理的協調力與聯動度,以實現溝通四方的網絡運作能力和統籌全局的現實效能。
在改革中提升能力,在改革中實現現代化
互聯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多重目標,其中既有服務于改革開放的目標,也有服務于社會發展的目標,但最根本的是要服務于國家安全與穩定的目標。不言而喻,現代世界的競爭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地理空間轉移到網絡空間,維護互聯網世界中的國家安全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又重要的任務。要實現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標的互聯網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從思想、素養、資源和體制方面推進改革,在變中提升能力,在變中實現現代化。
首先,要解放思想,加快觀念更新。實踐的變革以思想的變革為前提,沒有充分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我們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并治理好今天的網絡社會。互聯網治理需要的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傳統社會的思維模式。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網絡化生活和生產的新常態,要以解放思想為前提,破除傳統觀念的束縛,大膽地擁抱、接受適應于網絡社會的現代觀念,充分地理解、創造和引領網絡新思維,從而盡快地獲得現代網絡社會的思想力和思維力。
其次,要培育媒介素養,提升治網意識。互聯網治理是當今社會生活和生產中最新穎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領域,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互聯網在個體與社會生活中的全面介入。互聯網是客體與載體有機復合的平臺,但首先呈現為一種信息化的媒介。要提升互聯網安全和國家安全,提升互聯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應當切實培育管理者和全社會的媒介素養,提升人們的治網意識和在網絡生活中的自我治理意識。只有網絡治理意識和自我治理意識普遍提高了,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才能夠得到保障。
再次,要開發網絡資源,強化能力配置。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其中所蘊含的潛能和力量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互聯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并不是要在空中建設出新樓閣,而是要構建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的“新空間”和“新世界”。毋庸置疑的是,網絡治理能力的提升要始終以網絡資源的配置和優化為支撐。因此,要提升互聯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要拓展該能力的支撐點和生長點,換言之,即需要用更優質的網絡資源來強化能力配置,不斷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和尺度。
最后,要構建網絡治理體制,為互聯網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保障。互聯網治理不是任意和隨性的治理,所需要的同樣是網絡世界的規范化、秩序化和系統化。毫無疑問,國家的安全只有在社會生活和網絡生活均衡實現規范化、秩序化和系統化中才能得到可靠保障。實際上,互聯網治理能力的強弱、治理質量和效度的大小,內在地受制于互聯網治理體制的完善與否。由是言之,構建合理、普適的現代網絡治理體制,是促進互聯網治理健康發展、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漢)荀悅,(明)黃省曾注:《申鑒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9月。
責編/高驪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