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
【摘要】新媒體是文藝批評的新瓶,新瓶還要裝新酒。新酒的新,應該新在思維方式。新媒體藝術批評的思想資源,源于傳統,離不開藝術史的積淀,但必須沖破陳舊保守觀念的藩籬。面對新鮮的藝術現場,用新鮮的表達、新鮮的闡釋,帶來新鮮的接受。惟有新,才能為新時代的新人接受。
【關鍵詞】文藝批評 新媒體 碎片化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文藝批評遠離藝術現場,遠離讀者,只在小圈子內循環
當代文藝批評,大致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系統的學術論文,一般的載體是各種學術期刊、大學學報;二是文聯、作協、出版傳媒系統期刊雜志上發表的理論文章,這類批評中的一些短章,經常在各種報紙的理論、副刊版面上呈現。
高校、科研院所系統的學術論文,是近年來飽受詬病的一種批評文體。這類論文大多為完成學位或是科研量化指標而作,不排除真知灼見、有感而發,但不必諱言,很多論文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功利的寫作出發點,注定了這類文字缺少激情,不可能引起普通讀者的關注、互動、共鳴。除了作者本人和后來的論文撰寫借鑒者,這種文章基本沒有圈外讀者。同時為了檢索方便、符合“學術標準”,這類論文通常以關鍵詞開頭,以注釋、索引結尾,內文經常羅列翻譯、引進的概念、術語,晦澀難懂,還有些歐化的長句子拗口難讀,寫作內容多偏向藝術史,與當下藝術實踐搭界的不多。即使論述藝術實踐,也因為作者遠離藝術現場,或者用生硬的理論硬套創作實踐,隔靴搔癢,對藝術實踐總結不到位,更不可能產生介入意義。學術新八股文,應該是對這類文章比較貼切的概括。
與學院論文同時存在著的,是文聯、作協、出版系統的文藝期刊或者報紙上的批評文章。這類文章在文體上更靈活多樣,相對更切近藝術實踐現場,表達上可以更率性、隨意,除了文化部門的大小官員、專業批評家,也吸引了一些從事創作的藝術家或者社會上更廣泛的文化人參與。但這類文章的缺點,一是相當一批作者立場站得太高,心態、文字上居高臨下,俯瞰的氣勢讓圈外讀者感覺自己在“受教育”,心理接受上先隔了一層;二是缺乏真正的“批評”,不愿或不能發現問題,以“文藝表揚”為主,“紅包批評”“人情批評”的嫌疑由此而生;三是寫作者理論修養相對不足,表述淺顯易懂了,卻往往又缺乏深度、灼見。這一類批評文章,普通讀者、觀眾仍舊不讀、不看、不愿意買賬,歸根結底,仍舊是在小圈子里流傳。
遠離藝術現場,對藝術實踐缺乏影響、促進能力,不能對觀眾、讀者產生觀賞引領,是最近幾年主流媒體不斷呼喚“增強文藝批評有效性”的潛臺詞。
新媒體文藝批評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迎合了碎片化的閱讀新潮流
文藝批評與創作、欣賞的隔閡、脫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正在發生變化。一種新媒體時代的文藝批評沖擊波正洶涌襲來。傳統文藝批評遭遇了空前的挑戰,已經被新媒體拉下神壇。
互聯網、新媒體興起、普及,任何個人都可以方便地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發表自己的想法、見解。關于文藝的種種話語,表揚與自我表揚也好,理性批評也好,無理謾罵、無節操吹捧推銷也罷,在新媒體平臺上快速傳播、想看不見都難。這些新媒體上的文藝批評、文藝吐槽,有藝術作品的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親民展示,有普通觀眾的觀感、讀后,有文化產品公司水軍和推銷商的灌水、炒作,也有匿名或者不匿名的專業評論家利用新媒體在努力發聲。
新媒體上關于藝術的一些文字,隨性、率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與讀者站在同一地平線上說話,談論的大多是藝術實踐第一現場,接地氣,但魚龍混雜,真知灼見與牢騷吐槽、商業利益齊飛。不必經過傳統報刊的審查、刪改,沒有明確的稿費收入、利益假想,匿名者的大膽直言,越來越適合于從新媒體上接受信息的當代觀眾、讀者。他們對文藝批評的需求,通過新媒體,電腦或者巴掌上的手機,通過上下班地鐵、公交車上或者學校課堂上的集體溫柔俯首,幾乎完全就可以滿足了。
受新媒體沖擊,因閱讀、接受習慣的改變,刊載傳統批評的紙媒生存越來越艱難,書籍印數下降,報刊訂數萎縮,這是不爭的殘酷現實。傳統紙媒為了顯示存在價值,也在利用新媒體尋找出路。書籍數字化,期刊網上閱讀,微信公眾號大量出現,這些都是突破的嘗試。
新媒體文藝批評看似空前繁榮,其實也隱憂重重
文藝批評的舊酒和新酒,在新媒體上一起發酵。文藝批評看似空前繁榮,其實也隱憂重重。
寫作立場不變、文風不變、不能把心交給讀者的學術新八股文或者官氣文章,雖然套上了新媒體這件時尚馬甲,卻也只不過給另外一些寫八股文章的后來者提供了檢索、閱讀方便,讀者面、影響力不會有任何擴大。而大多數遮蔽了寫作者身份的網絡文藝批評文章或者文字碎片,由于寫作速度的快捷、發表門坎的降低、商業利益的驅動,難免泥沙俱下:不排除沙里淘到金疙瘩的驚喜,也會有大量的口水、污水、泡沫。新媒體助推新的批評勢力打破傳統文藝批評壁壘的同時,并沒有馬上顯示出更高的理論水準、思想洞見,大多數只是表述上更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迎合了碎片化的閱讀新潮流而已。當新的文藝批評與文藝吐槽、文化產品廣告推銷被互聯網纏繞在一起,什么樣的批評文字是有建設性的,有利于對文藝創作的促進,能夠幫助普通觀眾、讀者更深入地接受、理解文藝作品,滋潤我們這個時代的心靈,成為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新的衡量標準是什么?這是一個有待考察的問題。
文藝批評曾經是極少數人的事情,互聯網、新媒體,讓文藝批評加入了萬眾狂歡。關于電影、電視的豆瓣點評中,那些多彩的評價、打分,對觀眾的觀看需求產生了廣泛影響;影視觀看過程中可以隨時表達觀眾心緒的彈幕,在前互聯網時代是不敢想象的。關于藝術,大家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說上幾句什么,這當然是文藝批評的好時代;文藝批評借助新媒體,蓬勃葳蕤,當然是好事;但叢生的野草或者灌木林中,能不能長出能夠標志我們這個時代的參天大樹?如果新媒體平臺上的文藝批評就像野草一樣一歲一枯榮,永遠是草叢而不是森林,這樣的文藝批評現狀,決不能算形勢一片大好。借助新媒體閱讀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關于藝術的常識、見解、欣賞能力,如果全是碎片化的知識填充而沒有系統的思想體系做支撐,這樣的欣賞與傳統的欣賞相比,也只能說是五十步笑百步。
新媒體是文藝批評的新瓶,新瓶還要裝新酒。新酒的新,應該新在思維方式。新媒體藝術批評的思想資源,源于傳統,離不開藝術史的積淀,但必須沖破陳舊保守觀念的藩籬。面對新鮮的藝術現場,用新鮮的表達、新鮮的闡釋,帶來新鮮的接受。惟有新,才能為新時代的新人接受。新,但不意味著“蘿卜快了不洗泥”,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注水、言之無物。形式新而內容寡淡的批評,注定了是泡沫,很快就會被時代的大潮沖走。
責編/周素麗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