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昭
【摘要】信息化與互聯網開創了一個時代,從安全角度看,互聯網是既重要又脆弱。網絡治理必須確保政治軍事安全和維護國內和諧穩定,因此,我們需要運用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思考網絡安全與成本、發展、開放和權利的關系,并結合中國特殊國情,才能夠把握網絡治理規律,展現網絡治理藝術。
【關鍵詞】信息傳播技術 變革 安全感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關于網絡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的命題,中國發展互聯網的基本方略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網絡安全既然被上升到“國家安全”、“確保安全”的高度,我們就不能僅僅從一般的技術和管理的角度看問題,而應該以戰略思維從國家發展的大勢、從相互聯系中更高、更深、更全地理解網絡安全問題。
網絡安全的國情考量
在國家治理的目標中,安全是底線,屬于“一票否決”的事務。無論是內政或外交,一旦國家安全出了大問題,那么國家治理從根本上就是失敗的。當政者在安全問題上,必須有底線思維。
中國對網絡安全的重視非同尋常。國家最高領導人出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設立高規格的專門主管網絡信息的辦事機構,公安部門設立管理網絡的職能部門,還在互聯網的國際接口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這些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為什么中國如此重視網絡安全?這要從網絡時代與中國國情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信息化與互聯網開創了一個時代,同樣,信息化與互聯網也使國家安全面臨新形勢:一方面,互聯網產生了安全的聚集效應。由于信息網絡成為國家安全基礎設施,使得網絡安全對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神經中樞;另一方面,互聯網本身相對脆弱,比較容易出現安全問題。互聯網是新事物,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上,網絡安全都有許多需要改進和磨合的地方。從安全角度看,互聯網是既重要又脆弱。對于互聯網產生的這種新的非傳統安全,國家給予特別的關注,體現了國家治理謹慎的、負責任的態度。
中國是一個具有特殊國情的國家,其基本特性:一是發展水平上的發展中國家,二是制度模式上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們處理國內外重大事務的基礎,也是處理互聯網安全問題的立足點。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經濟技術方面總體上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劣勢。在國際事務中,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同,安全方略就不同。一般來說,弱勢的一方,總有面臨強勢一方的可能和現實的威脅,因而更重視安全問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與當今西方主流制度模式不一樣。在“美強中弱、資強社弱”的情況下,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方,必須時刻保持對西方更多的警惕。此外,中國獨有的文明模式與自譽為主流的西方傳統不一樣,也要求我們考慮文明安全的底線。從某種意義上,正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強勢地位,以及他們在安全問題上咄咄逼人的態勢,才使我們要時刻繃緊包括網絡安全在內的神經。
網絡安全的重大關切
網絡安全關涉極廣,不同主體、不同領域、不同事務對網絡安全的關切重點和關切程度各不一樣。諸如,網民關心網絡賬號不被盜竊、個人隱私不被外泄、電腦手機不染病毒、網絡活動正常運行,等等。對于國家而言,這些當然是重要的,也是安全治理應當覆蓋的,但這些遠不是核心層次的。國家最大的關切是政權安全,即在國際上的主權,不為外部勢力支配;在國內的治權,不能動搖制度的根基。
其一,網絡治理必須確保政治軍事安全。國家機關工作依賴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軍隊作戰指揮系統也依賴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對于這些核心和敏感的安全,國家的防范等級非常高,防范措施非常嚴密。國家采取一定的網絡措施包括內外網隔離措施,以從根本上防止最核心機密被網絡竊取的可能性。國家還致力于自主開發互聯網的核心技術,以從根本上防止因使用國外信息產品而存在的“后門”風險。國家一再強調要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不這樣,就打不贏網絡時代的戰爭,捍衛不了網絡時代的主權。
在國際上,中國主張網絡治理的主權原則。這既是中國一貫外交原則的延展,也是著眼于互聯網世界的客觀實際。互聯網具有國際性,信息流動具有自由性,自由是互聯網內生的重要原則,這些都是毫無疑義的。但是要看到,自由原則看似公正,但實際上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極不一樣。放任的自由原則,有利于強國而不利于弱國,經濟全球化是這樣,信息全球化也是這樣。
其二,網絡治理必須維護國內和諧穩定。執政要穩定,這是不言而喻的。穩定包括系統性的要素,其中社會輿論是重要的方面。中國傳統媒體都有體制性的管控手段,互聯網則成為輿論場上的最大變量。近年來,新的網絡輿論越來越成為主要輿論途徑,對有知識的年輕人影響尤為巨大,而他們恰恰是社會中活躍的人群。互聯網已經產生了兩個相互差異乃至分裂、對立的輿論場,傳統輿論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國家要保證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不可能對互聯網這個新的輿論場放任不管。政府既要不斷適應新興輿論場的要求,又要對它在機制上保持最終的控制力。
在國內,中國強調依法治網。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絡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治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下,互聯網管理也要實現法治。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保互聯網的可管可控。當然,加強管理不是管死,而要把握好活力和有序的辯證關系,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暗流洶涌也不行。
網絡安全的科學思維
網絡治理,安全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不能走極端。需要運用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科學處理網絡安全的一些重要關系。
一是安全與成本的關系。在網絡安全上,要有底線。但是,網絡安全又是相對的,不存在所謂的絕對安全。絕對安全在技術上或做不到,或不能做。比如,如果為了追求絕對安全,那只能進行全面斷網。但沒了網絡,又何談網絡安全。網絡安全要考慮成本問題,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成本。工程設計上也有安全系數考慮。一般而言,安全系數越高,成本就越高。因此,并不總是安全系數越高越好,而是在安全與效益、效率之間進行合適的取舍,即所謂適度的安全。當然,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安全,要采取具體的、區分的對待。核心的領域,安全系數高一些;一般的領域,要求可以低一些。
二是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安全與發展,既相互促進,又相互矛盾。在發展水平低的時候,安全比較脆弱,尤其需要注意安全。但是,正是因為發展水平低,又從根本上限制了安全能力。發展是硬道理,對信息化和互聯網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發展了,才會更有能力去實現安全。“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三是安全與開放的關系。在戰略上,開放是五大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技術上,開放契合互聯網的本質。然而,一些安全措施不可避免地限制了網絡開放程度。中國倡導建設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這里既強調“安全”,又強調“開放”。從大趨勢上看,要根據形勢和實力對比,不斷擴大網絡的開放程度。展望未來,互聯網促進世界變成地球村,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四是安全與權利的關系。隨著社會發展,公民權利是不斷擴大的。互聯網歸根到底是進步的力量,已經成為促進公民權利的重要渠道。中國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從根本上是要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在現階段,要兼顧網絡安全與公民權利,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既要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愿的權利,又要依法構建良好的網絡秩序。
總之,對于網絡安全問題,要把握好度,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體現網絡治理規律,展現網絡治理藝術。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人民日報》,2014年05月18日05版。
責編/高驪 申唯佳(見習)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