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
【摘要】“要向中央基準看齊”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用烈士的生命和鮮血的代價換來的決定,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經驗和政治優勢。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關鍵時刻,這些寶貴經驗和政治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向中央基準看齊 優良傳統 團結統一
【中圖分類號】D232 【文獻標識碼】A
不向中央基準看齊的歷史事件,給黨造成巨大損失
一個政黨只有團結統一,才有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但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在克服了黨內出現過的無視黨的紀律、甚至是分裂傾向的情況下才實現黨的團結統一,最終達到步伐整齊一致的。
如在1935年黨和紅軍遭遇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實行萬里長征的生死存亡關頭,出現過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嚴重危機。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沖破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同張國燾、徐向前等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會師。兩大主力紅軍的會師,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新希望。6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集中主力向北進攻。8月初,紅軍分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8月下旬,中共中央率右路軍穿越草地后,等待張國燾等率領的左路軍前來會合。可是,張國燾堅持南下。9月9日,他電令右路軍政治委員陳昌浩率部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中共中央多次致電張國燾,要他立即率部北上,但他置之不理。中共中央先行北上后,已經南下的張國燾于10月5日公然另立“中央”。193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作出決定,責令他立即撤銷另立的“中央”,但張國燾仍置之不理。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使南下的紅軍在作戰中傷亡很大,到4月間只剩下四萬多人。這時,中共中央一再電令張國燾改正錯誤,率領紅四方面軍北上。從蘇聯歸來的張浩也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名義致電張國燾,要他取消另立的“中央”。盡管張國燾不得不于6月6日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但是他破壞黨團結統一的分裂活動給黨和紅軍隊伍造成巨大的損失,給黨內和軍內造成的嚴重創傷更是長期難以愈合的。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共黨內出現過王明在武漢工作期間無視黨的紀律和規矩擅自行動的情況。1937年11月底,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共產國際執委王明從蘇聯回國抵達延安。他根據共產國際和蘇聯領導人的指示精神,否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主張“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把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活動限制在國民黨允許的范圍內。王明甚至不經中共中央同意,擅自以中央名義公開發表宣言、聲明,甚至擅自以毛澤東個人名義發表談話。王明不講紀律規矩、為所欲為甚至發展到公然否認中共中央權威的地步。可以說,王明的錯誤主張對黨的工作造成了危害,干擾了全面抗戰路線的貫徹執行;特別是脫離實際的工作作風、盲目自大不講紀律規矩的行為,給黨的事業和形象造成了極大損害。
以上兩項不能向中央基準看齊事件的出現,不僅給黨組織、黨的事業造成巨大損失,也給不看齊的個人造成危害。為了吸取經驗教訓,保證黨的集中統一,毛澤東等人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專門強調加強黨的紀律和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針對張國燾的錯誤,毛澤東提出:“必須對黨員進行有關黨的紀律的教育,既使一般黨員能遵守紀律,又使一般黨員能監督黨的領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紀律,避免再發生張國燾事件。為使黨內關系走上正軌,除了上述四項最重要的紀律(指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作者注)外,還須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這里強調的全黨“一起遵守紀律”、“統一行動”,實際上就是向中央看齊。由于黨的領袖人物處于關鍵地位,他們的統一行動就更為重要。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全黨要向中央基準看齊是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決定。
中共七大確定全黨要看齊的“大會基準”
“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透徹認識的反映。看齊是原則,這是強調黨的集中統一,一個黨只有集中統一才有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步調一致才能取得勝利。
偏差是實際生活。正如《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中所指出的:“我們的環境,是廣大農村的環境,是長期分散的獨立活動的游擊戰爭的環境,黨內小生產者及知識分子的成份占據很大的比重,因此容易產生某些黨員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無組織的狀態、‘獨立主義與‘反集中的分散主義等違反黨性的傾向。干部中、特別是高級干部和軍隊干部中的這些傾向,假如聽其發展,便會破壞黨的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統一紀律,可能發展到小組織活動與派別斗爭,一直到公開反黨,使黨與革命受到極大損害。而有這些傾向的個人如不改正,亦會身敗名裂。”
黨的隊伍出現偏差,主要是思想偏差導致行動的偏差,出現偏差不及時糾偏就會釀成大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靠開展全黨整風運動增強黨性、特別是增強領導干部的黨性,來實現黨的團結統一。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整風運動開始,經過對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教育,學習中共黨史,總結經驗教訓,有效地克服了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宗派主義、山頭主義等傾向。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整風運動結束。延安整風運動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黨的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通過延安整風,全黨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確立了黨的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使全黨在思想、作風和紀律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
中國共產黨把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延安整風的成果通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即中共七大通過的報告和黨章確定下來。七大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表明黨代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這就有了全黨必須遵守的“大會基準”。全黨向“大會基準”看齊,保證了黨同心同德奪取民主革命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
總之,“要向中央基準看齊”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用烈士的生命和鮮血的代價換來的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經過整風教育增強黨性、加強紀律,通過中共七大確定全黨要看齊的“大會基準”。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經驗和政治優勢。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關鍵時刻,這些寶貴經驗和政治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楊勝群、陳雷主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實(增補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責編/潘麗莉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