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霞(安徽省天長市炳輝中學)
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趙慶霞
(安徽省天長市炳輝中學)
論述了在新課改環境下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整合的現實意義。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新課改
信息技術是現代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現代新型工具。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我國已經規定在中小學階段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并且還特別強調了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可以把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從而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美的因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語文學科中越來越凸顯其優越性。下面,我就自己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切身感受來談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現實意義:
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動態呈現、形象直觀等特點,它能對學生產生外部刺激,符合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可以說多媒體教學十分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獲取和構建,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積累。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以及教學的需要,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從而充分地去體驗和感悟。在美好的情境中進行研讀、發現、思考、探究,領悟文章的內涵,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古詩詞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詩詞的意境也是深遠的。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感悟作者語言的凝練、體會詩詞的意境呢?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的整合就能解決這個難題。我設計并制作了能體現本詩情境的課件,還下載了一段古琴曲作為背景音樂。上課之前,我先用一張配有詩文的幻燈片把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在獨具古風古韻的音樂聲中,我先誦讀全詩。這種直接而又獨特的導入方式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氛圍變得異常緊張而又活躍。在感悟詩詞情感的同時,我演示了精心準備的課件,當男主人公在秋風蕭瑟、一輪殘月高掛天空的背景下獨酌的情景出現時,我看到學生眼神中透露出驚訝與歡喜,可以肯定他們對詩意的理解已經了然于心。
這一點在講古詩詞時也很明顯,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畢竟是年代久遠的東西,學生很難體會詩人的寫作風格,要深刻地領會詩詞的意境美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果以多媒體作為工具就大不相同了。如講授李白的詩歌《蜀道難》時,我就利用了多媒體課件。這種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不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更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此外,這種方式還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能力,也實現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主”的地位和老師在教學中“導”的地位。
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僅依靠課本、教師和參考資料這些有限的信息,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F代信息技術體現出強勁的網絡優勢,能為語文學習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還能將老師、學生、圖書館以及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了語文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教學資源。師生雙方還可以利用電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交流、討論、質疑、解答等活動,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這種方式使學生能夠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能夠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有利于知識的儲存。
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之一。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占主導地位:從教學內容到教學策略再到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學生完全是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徹底打破了這種局面。在利用多媒體所創設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進行學習資源的共享,可以按照各自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方法和目標,學生在這種自由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就獲得了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天地。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強、感情色彩強的特點,作為社會交流工具它還具有實用性強的優勢,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拓展學生閱讀和思考的空間,提供許多課本上所沒有的資料,為學生深入探究知識、提出問題并解答疑難提供了可能。整合前,教師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整合后,我們還要給學生提供我們以前沒有掌握的知識。將教學手段、教學觀念、教學策略融入信息技術中,做一個有時代精神的語文教師,這也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點。因為作為一名新型的站在時代尖端的語文教師,要能吸引學生,并能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最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袁鳳芳.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11(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