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劍波(貴州省赤水市中等職業學校)
留守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初探
茍劍波
(貴州省赤水市中等職業學校)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經濟發達地區,可是他們的孩子卻被留在家中,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作為一名西部地區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結合自己從事的德育工作,為此做了相應的探究。
就筆者所在的學校和地區,通過近幾年的調查,留守學生人數達到在校生的1/3,越是偏遠落后地區比例越高。據調查,留守學生生活和教育監護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護;二是親友監護,由親戚或鄰居代為管理;三是自我監護,或是由孩子中年齡稍大的負責看管弟弟妹妹,撐起一個家,事實上無人監護,更談不上家庭教育。前兩種大多將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物質上的滿足和學業成績,對于孩子的行為習慣和精神的需要卻關注較少,大多順其自然,任其發展,基本上談不上家庭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出現了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1.性格孤僻,人際關系障礙
這些學生因與父母長期分開,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產生孤獨感。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事情會顯得孤獨無助,久而久之就變得不愿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些學生在人際溝通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學生要弱,使得人際關系形成障礙。
2.缺乏自信
留守學生的父母在外務工,與子女缺乏溝通,對子女疏于管教,即使打電話,主要也是問問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學習成績,很少真正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變化。而隔代監護人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和生活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后和行為偏差;學校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學校很難顧及每個學生,加上部分老師教育觀念的陳舊,對于優生的關注總是多一些,對于成績差和行為偏差的學生就采取放任的態度,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自信心。
3.內心迷茫,渴望親情
留守學生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以致產生情感隔膜。多數留守學生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行為偏差,加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里又無人輔導,逐漸逃學、輟學、沉迷網吧等,以致過早地流入社會。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留守學生的心理普遍敏感、脆弱,稍微提到爸爸媽媽的事情,眼圈就可能紅了,他們十分渴望親情。
4.情緒容易失控,行為出現偏差
留守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期,情緒欠穩定,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精神上無法得到滿足,加之意志較薄弱,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行為偏差。逐漸對周圍的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他們總感到有人在針對自己,對監護人、親友、學校的管教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有的還會產生嚴重的行為偏差和暴力傾向。
筆者認為,由于城鄉間、地區間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經商,留守學生還將長期存在。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筆者結合工作中的做法提供一些對策。
1.加強家庭教育
現在仍有不少家長錯誤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與教育。家長可以調整外出方式,如留一人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一人外出務工,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保持家庭教育和影響的完整性。父母應加強親子間情感交流和溝通,經常與老師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變化,尤其是思想和心理變化,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滿足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2.學校應建立留守學生關愛和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留守學生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他們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助,以彌補親情缺失的消極影響。
首先,學校應建立健全留守學生管理和關愛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從情感和心理上拉近與留守學生的距離,彌補留守學生父母的愛。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規范他們的行為,實現自律與他律的結合,讓留守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其次,建立留守學生心理檔案。學校要做好留守學生的摸底工作,對家庭情況,父母外出務工地,臨時監護人姓名、年齡、住址及監管孩子個數、監護方式,留守學生的成長經歷、心理品質、學習行為、生活習慣、心理測試結果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盡記載,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交流和溝通留守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最后,學校要做好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守學生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和心理上的撫慰。學校應開設適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課程,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職和兼職心理教師,一對一地對他們的心理壓力和障礙進行及時疏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教育和監護體系,為他們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立體式綜合教育網絡,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總之,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只要我們共同攜手,一定能使留守學生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蔣金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當好學生心靈導師[J].文理導航:上旬,2011(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