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
從《山村夫妻教師》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徐珊珊
摘 要:要提高紀錄片的質量,就要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遵循一定的拍攝原則,并運用一些拍攝技巧,使紀錄片的拍攝視角能準確表達主題。但是,紀錄片在保留真實情節的同時,還要注意藝術元素的引用,以增強紀錄片的可觀賞性。本文以《山村夫妻教師》為例,分析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關鍵詞: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拍攝手法
中國紀錄片制作量越來越大,而且,拍攝質量也明顯提高。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關注紀錄片節目而了解世界,這就需要紀錄片在制作上更注重視覺效果,從而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中央電視臺開設紀錄片頻道之后,各個地方電視臺相繼提高了播放紀錄片的頻率,使人們在觀看紀錄片方面有了可選擇性[1]。《山村夫妻教師》是2014年的獲獎紀錄片,講述了一對夫妻教師的故事。該片以其真實的內容和細致的情節,打動了無數觀眾。作為一部作品,其受到廣泛的歡迎,不僅是描述了真實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制作者運用一定的拍攝手法,將故事真實呈現在觀眾面前。
紀錄片所講述的是發生在人們生活中的故事。要想提高故事的感染力,在以影像的形式呈現故事時,就要注重拍攝技巧。《山村夫妻教師》的時長僅14分鐘時間。在短短不到15分鐘內將故事主題表達出來,并對觀眾產生吸引力,這就要將細節描述填補到影像敘事結構當中,讓故事更為充實而豐滿[2]。比如,在孩子們吃午飯的時候,可以插播周老師做飯時的畫面。當地做飯還在用煤炭,而且,從孩子們的飲食來看,可以明確獲知當地的經濟狀況。在插播影像的同時,還可用旁白的形式介紹當地教師的工資及主要經濟來源。插播的內容不需要具有連貫性,但是要與主題內容相輔相成,使讓觀眾可以了解山村的生活狀況。事實上,一個影像的呈現,所起到的是鋪墊的作用,對后續的故事發展起到引導作用。比如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在僻靜的小山村,可以聽到兒童的歌聲,其被用作山谷影像的背景音樂,接著就呈現出崎嶇的山路,山村的一對夫妻教師就在這幽靜的山谷教授留守兒童知識。這種付出令人感到心酸,這里好像是被遺忘的角落,而這里的人們的生活還在繼續著。當這樣的影像呈現在觀眾面前時,不禁令人回味無窮。
紀錄片與被藝術化的影視作品有所不同,其雖然也是藝術作品,但是以真實的形態呈現出來。因此,在紀錄片拍攝時,要將故事的真實內容表達出來,就要把握拍攝的客觀性。紀錄片的客觀性,要求保留故事的真實性,但是,并不能被真實的表象所束縛。客觀的鏡頭結合賦予藝術感染力的語言陳述,可以使紀錄片更具有觀賞性[3]。在紀錄片《山村夫妻教師》中,存在著一些客觀拍攝鏡頭,包括山村所在山區的環境、學校的各種基礎設施、當地的交通狀況等,通過鏡頭傳達出了山村艱苦的生活環境和簡陋的教學條件。孩子們的午餐是咸菜,雖然看起來寒酸,但是孩子們依然滿足地吃著,還有夫妻教師為孩子們批改作業的鏡頭、挖紅苕的鏡頭,無不令人動容。
山村教師的生活態度,在通過鏡頭加以呈現的同時,也運用了語言陳述的形式。生活態度與生活環境巨大差異,令觀眾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其對山村教師的欽佩之感油然而生。在挖紅苕的時候,關于教師自己的職業態度,這名山村教師引用自己兒子的話進行了闡述:“我兒子經常強調我,錢沒掙到一點,一天還是活得很開朗的。”當問及這名山村教師,是否想過在這窮鄉僻壤中教書太過清苦而應該放棄的時候,這名山村教師所想到的還是他的學生。這里的學生家長都很信任這對夫妻教師,都愿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這里來讀書。這也正是這對夫妻教師所放不下的。“一想到學生……學生找哪個呢?……關鍵是那么多的學生,放心不下嘛。”整篇紀錄片都運用這種樸實無華的真實語言,以陳述的語言形式加以表達,這種真實的記錄,給觀眾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綜上所述,紀錄片的拍攝,要注重將故事客觀而真實的呈現出來。《山村夫妻教師》遵循了紀錄片的拍攝原則,將山村的生活情境和教育環境,通過影像鏡頭呈現出來,同時,將一些細節內容穿插在每個鏡頭中,或者配合陳述進行鏡頭切換。但是,紀錄片也要講究藝術性,在真實記錄的同時,還要運用多種藝術元素,提高紀錄片對觀眾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陳丹.微紀錄片美學特征淺析——以微紀錄片《鄉村教師》為例[J].現代企業教育,2015(2).
[2]馮嬌嬌.紀錄片的真善美——以“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為例[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
[3]李慶生.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的運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4(10).
作者單位:(臨滄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