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芹(山東省單縣第二中學)
?
利用“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優化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研究
吳雪芹
(山東省單縣第二中學)
摘要:古典詩歌是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達成“美育”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為適應新課改,高中語文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其中,利用“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在優化高中古典詩歌教學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解讀了“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的內涵,而后研究了“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優化高中古典詩歌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閱讀心向;閱讀期待;高中古典詩歌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探究能力為目標,偏重于對基礎知識的運用。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提高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歸納總結文章要點,獨立進行閱讀材料分析、判斷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朗誦、理解、記憶、運用古典詩歌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鑒賞、聯想等能力的培養。這對高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擅長開發、利用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古典詩歌知識的深度、廣度。
筆者根據文獻資料,并結合教學實踐,對“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的內涵進行了整理、內化。
(一)閱讀心向
閱讀心向,即閱讀心理的傾向,主要包括閱讀愿望、閱讀動機、閱讀心境、閱讀興趣四個部分。積極向上的閱讀心向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必要條件。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之前,做好“主動接受”的心理準備,是促進語文教學的關鍵點。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閱讀心向,進而使其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態度。
(二)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從心理學角度屬于迫切求知,閱讀者開始閱讀之前就已經在內心深處對情景、期望進行了預設。讀者的知識水平、個人喜好、鑒賞水平等能夠在閱讀期待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閱讀期待蘊含了擬定期待、實現期待兩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
(一)“閱讀心向”的應用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學生的心理需求
學生的心理需求一般受認知、寫作、審美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刺激學生。
(1)認知欲。認知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認知心理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屈原的《離騷》時,教師可以播放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視頻,從而調動學生的認知興趣,接著引入屈原與端午節的淵源故事。
(2)引導學生創作的欲望。在進行古詩學習前,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主題供學生自行創作。然后,學生將自己的創作與已有的古典詩歌進行比較。這種做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審美欲。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審美動機,進而促進學習。筆者在《觀滄海》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在開始詩歌學習前,首先播放了風平浪靜時大海的波浪聲音、海鷗的叫聲、游輪的汽笛聲,為學生營造了幽靜、安逸的氛圍,促使學生心中對大海產生神往之情,進而引導學生鑒賞《觀滄海》。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感
學生消極學習的狀態一直得不到改善,歸根結底,都是“填鴨式”教學模式造成的結果。“閱讀心向”的建立,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心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杜甫詩歌《望岳》時,我先讓學生分享了爬山(最好是泰山)的趣事及感受。當他們沉浸在分享的熱鬧氛圍里時,我適時引導:“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學習杜甫的《望岳》,看看大詩人杜甫爬山時會有怎樣的領悟。”
(二)“閱讀期待”的應用策略
1.提高學生對閱讀期待表述的能力
學生可以不同程度地構建閱讀期待,但不一定能順暢、完整地表述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學生設立閱讀情景的能力,并為他們提供交流的平臺。比如,在教學《蒹葭》時,可以要求學生對這種詩歌的意境進行描繪,而后進行深入學習,進一步體會《蒹葭》的語境美。
2.為學生精選課外學習資料,提高閱讀期待的開放性
經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水平決定著其閱讀期待的層次高低。學生通過擴大閱讀范圍,可以深化原有的閱讀期待。比如,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只能參考教材產生閱讀期待,第二組還可參考我給他們配備的關于錢塘湖美景的圖冊。結果證明,第二組的閱讀期待要比第一組的更加生動、翔實。
“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希望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加大對學生積極閱讀心向的培養力度,進而提高學生閱讀的深度、廣度。
參考文獻:
李勇.利用“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優化高中古典詩歌教學[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10):27-30.
·編輯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