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永冰(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學)
?
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聞永冰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學)
摘要:美國學者布盧姆按認知、情感、動作技能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源于這個標準,也分為三類:認知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體驗性學習目標。體驗性學習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水平按順序由低到高排列。擬通過對師生關系的探討,深入認識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鍵詞: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在壓力較大的環境中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如果還想把書讀好,那更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親其師而信其道”講的就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學習,喜歡教師就會把教師教的知識學好。這就是教學中的情感問題。
學習,要同時打開情感和思維通道,而且最先打開的應該是情感通道。
大部分家長都打罵過自己的孩子,孩子被打罵以后,情感通道關閉,思維通道也隨即關閉,學習開始出現障礙,還可能會暫時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對家長失去信心,孩子逆反的種子可能就此種下了。如果家長關心孩子不夠,開學提提要求,期末看看成績,平時只忙工作,不與孩子溝通,不了解孩子在學校與人交往的情況,重說教輕傾聽,重施壓輕疏通疏導,不顧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覺得家長自私自利,情感通道逐漸關閉,逆反就真正開始了,小小年紀就會用糟糕的成績來對抗你。
作為教師,如果打罵、打擊、諷刺、挖苦學生,那是一件最為羞愧的事。
教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就是一種教學情感投資。如果一個學生有學習愿望,教師又對他好,他當然接受教師,這就是情感共鳴。他會克服一切困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績提高就變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這就是哲學上說的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學的內因,其實是一個情感共鳴的問題。
贊可夫說:“如果老師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么,請先和學生搞好關系。”如果沒有處理好這個關系,學生就有了逆反心理,他的情感通道就會慢慢關閉,產生排斥心理,用不學習的行為對抗老師,時間長了,他也后悔了,但是堆積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想改變已來不及了,最后只好放棄。多年后,他肯定還耿耿于懷,心里滿是怨恨。這是教師的遺憾,也是教育的遺憾。
那么,作為教師應該做什么呢?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待學生的態度。
學生在錯誤中成長,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人,所以要有一個好教師來引領自己。教師在反思中提高自己,學會寬容,學會原諒,學會教育,因此,要有不同的學生來成就自己。教師對待學生要有四種態度。
尊重學生。對待違紀學生,教師應停止批評和貶低,冷處理較為合適。雖然教師批評的出發點是希望改變、塑造或挽救,但學生還是覺得教師高高在上,他們討厭這種態度,不會接受教師的勸告。其實,學生違紀一定事出有因,違紀其實是在表達某種情緒,情緒問題要緩解。一個班學生多,需求無限,危機四伏,教師可以生氣,甚至可以表達憤怒,但不能引起傷害。課后找他談談,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仔細聆聽,這才是真正的挽救和尊重,學生會心存感激。所以,幫助一個人,不要試圖說教,而要學會傾聽。
表揚學生。課堂上總有學生不遵守紀律,要想讓這些走神的學生專心聽講,可以表揚臨近那些表現得體的學生。實踐證明,使用臨近表揚策略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管理方式。教師不要總是采用批評的辦法,可以走近他、靠近他,靜靜地站在他旁邊,若無其事地繼續講課。可以提問他,還可以低聲問他“你還好嗎?”“需要我幫忙嗎?”。
陪伴學生。晚自習,如果教師想著是“看著他們”,就像一個看守,其實學生也不高興。如果教師想著上晚自習就是一種陪伴,師生心里都會好受一點,而且很多教育契機會出現,很多奇跡也會產生。因為陪伴是青春年少時最需要的一種溫暖和感動,教師從愛心出發,陪伴并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才能給予他們真正的正能量。
作為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做點什么事呢?應該在教學中適時地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真正有效的教育一定是通過教師行為細節的示范、熏陶和影響來實現的,這就是為人師表。
在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辦公室里擺放著許多青蛙,有玩具的、文具的和各種卡通造型。有人問校長為什么這樣做?她回答說:“我是一個生物科學家,許多青蛙為了我的研究工作和人類的科學進步付出了生命,我以此來紀念它們……”
這就是人文精神、博愛精神和人類關懷精神。可以相信每一個走進這個辦公室的教師都會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這種精神。可以相信,校長一定能用這種精神影響教師,而這種精神必然會經教師傳達給學生。
教育需要注重對人的精神品質的培育,引導學生懂得善良、崇高、博愛、正義、尊嚴、責任、使命,讓學生感受該學科的樂趣和價值,從而喜歡上這門學科,最終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這才是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教育,是教師應當追求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戴光宏.教學內容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3):3.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