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寶
清代沈陽流人函可謫戍詩論
○劉成寶
清代沈陽流人函可因《再變紀》而被流放至沈陽,在戍所期間其積極從事詩歌創作,其詩歌內容有思念故國家鄉、反映謫戍期間的艱難困苦生活、對當地自然景色的贊美等。其詩歌藝術成就主要表現為:沉郁頓挫的情感基調,以“哭”和“遙哭”為題,雜言與組詩的運用等。
清代 沈陽流人 函可 謫戍詩
一
詩僧函可,于明萬歷三十九年 (1612)生于書香門第,是禮部尚書韓日纘的長子,字祖心,號剩人,俗名韓宗騋,字猶龍,明末廣東博羅人。年輕時才華橫溢,擅長交友,關心家國大事,以天下為己任,聲名躁動一時,曾與顧夢游、邢昉等人交往甚深,然而當時社會動蕩、腐朽黑暗,他便對國事大失所望、心灰意冷,痛感“人間世半點也靠不得”,遁入空門。雖遁入空門,但其仍舊不能放下世俗、放下家國命運,后終因記錄抗清義烈事跡而罹罪,于順治五年(1648)四月流放至盛京,“奉旨焚修慈恩寺”。
謫戍沈陽期間,函可先后在寺廟宣講佛法,當時沈陽地區的七大寺廟函可都進行過宣講,被遼沈地區稱為“開宗鼻祖”。還與文人學士進行交游,詩文酬唱,抒發感慨。順治七年(1650年)冬,還集結組織“冰天社”,這也是清初東北地區第一個詩社,函可也成為了清初東北地區的文壇領袖。現有《千山剩人禪師語錄》六卷、《千山詩集》二十卷流傳于世。
函可在戍所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題材多樣,內容寬泛。縱觀《千山詩集》,有對謫戍地生活艱難困苦的不滿;有對東北地區人民不幸生活的同情;有對戍所景色的描摹和贊美;有對抗清勇士英勇作戰的贊揚;有對苛捐雜稅給百姓帶來奴役的記錄等,內容真實,感情真切。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思念故國家鄉
每逢佳節倍思親,面對著新的、陌生的環境,函可在節日來臨之際倍感思鄉之苦,在他的作品中有真實的體現。如《甲申歲除寓南安》云:“梅花嶺下小溪邊,寒盡孤僧淚獨漣。衲底尚存慈母線,擔頭時展美人篇。先皇歲月馀今夕,故國風光憶去年。香冷夜深松火熄,萬方從此靜烽煙。”恰逢團圓之夜詩人一面看著“慈母線”,一面吟唱“美人篇”,又聯想到亡國之痛,謫戍他鄉,悲從中來,用最真實的筆觸寫下了這首念國思鄉的悲歌。此外,在《乙酉除夕二首》其一中,函可寫道:“窮年于役笑夫狂,掩卻閑窗一事無。對佛不殊棲影鴿,懷人欲折渡江蘆。浮山夢里梅難寄,鼙鼓聲中日易徂。今夕劇憐燈火冷,夜深空照幾僧孤。”弘光政權建立之初,國家便陷入了黨派爭斗和奸佞之人當道的危機局面,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形勢岌岌可危,函可雖身在他鄉,但時刻關心政局,只可惜其憑借一己之力不能改變朝政,只能感慨“浮山夢里梅難寄,鼙鼓聲中日易徂”,在憂慮、無奈、迷惘中度日,在參禪悟道中尋求精神寄托。其二云:“小雨空蒙罩遠天,愁心只在水云邊。半生事業鬢間雪,萬里音書嶺上煙。爆竹不煩驚旅夢,殘花留得伴枯禪。魚聲梵唄渾成淚,破衲蒙頭又一年。”其詩歌不僅寫出了對家國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時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側面反映了明王朝的覆亡及其社會歷史變遷,有助于補史之闕,證史之疑,糾史之繆。
(二)反映謫戍期間的艱難困苦生活
函可來到謫戍地,便用自己的筆觸真實地記錄戍所的生活,如《采菊》中寫道:“道旁見殘菊,幽幽生意微。落英沉無多,安能療我饑。折來置空餅,共此秋風吹。”函可在戍地見到了眼前一片衰敗頹唐的景色,不免心生悲傷,又聯想到回家之后的孤苦凄慘生活,便更加無奈,全詩流露出深深的隱憂,以及對戍所生活的不滿和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在《多多謠》中函可寫道:“靈蛇頭,筋竹袖,皇英市,多多有。千年龜,張大口。燕支稅,多多有。錦牛駝,銀獅吼,死人汁,多多有。”這是收錄在函可《千山詩集》卷一中的歌謠,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政府苛捐雜稅的繁多,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百姓生活的擔憂。此外在《佳人》中寫道:“佳人年十八,生長自皇都。結發嫁遠人,謂是終身夫。雞狗亦相將,任逐東西徂,……夫餓妾亦死,妾賣夫得蘇。掩袂請速行,東鄰有積儲。……只今拭枯眼,一片血模糊。父母若早知,不如棄溝渠。”這首詩反映了百姓在繁重的徭役之下,生活苦不堪言,妻離子散,茍且偷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政府的不滿,對百姓的關心。
(三)對當地自然景色的贊美
東北地區氣候苦寒,環境惡劣,中原地區文人都不愿來此地,但當函可來到戍所后,就被戍所的自然風光和礦產資源所吸引,便開始賦詩來贊美和歌頌沈陽的自然風光。
函可在謫戍期間游歷了沈陽的名山大川,其對千山情有獨鐘,多次游覽千山,并寫詩來贊美千山,如《千山二首》其一云:“三月峰頭春意微,晝晴時見一鴉飛。東溝林外聞人語,野老提筐摘菜歸。”作者用簡潔平實的語言寫出了三月初春千山的秀美景色,作者在千山腳下詩意地棲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過上了自由自在的農村田園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千山的熱愛和對農村田園生活的贊美。此外,函可還有描述沈陽當地自然特產的詩章,如《狗奶子》中寫道:“中原所不識,神農所不載。味酸性微寒,嘴尖腹漸大。叢生綴短枝,渾疑人血灑。碎搗蜜羅澄,粉如割成塊。陳列俎豆間,明明格上帝。此物亦有時,黍稷皆下拜。”作者來到戍所被眼前的景物所感染,起初作者并不識此物為何,神農也未曾記載,后來其發現此物價值豐富,既能作為植物觀賞,同時又可入藥。
二
就詩歌的藝術形式而言,函可的詩歌創作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
(一)沉郁頓挫的情感基調
謫戍期間的艱難困苦生活,對家國故土的思念,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讓作者的詩歌創作表現出發自內心深處的憤懣悲苦。如《辛卯寓普濟作八歌》云:“辛苦前朝老衲衣,十年與爾不相離。骨殘心碎無完肌,至今襟袖血跡遺。誰云新者可代故,何忍拋撇冬夏披。衲兮衲兮汝勿悲,雖然破爛勝牙排,生御風沙死裹尸。”這首詩寫于詩人流放戍所第三年,作者將家國命運和自己的遭際結合在一起,將自己內心深處對于制度的不滿,對奸佞之人篡權奪位的深惡痛疾刻畫得淋漓盡致。此外,在《老人行》中作者寫道:“問其生時朝代不敢說,但云少壯尚無為。眼看富貴貧賤流,三番兩番肉作堆。兒孫喪盡親戚死,剩此零星干枯骸。紛紛眇者扶跛者,跛者扶眇者,面凹骨削背負鮐。”函可直抒胸臆,將老人生活的情形,老奴的悲慘遭遇展現出來,表達了作者對統治階級欺壓人民的憤懣與不滿,及其對喂馬老奴的憐憫之情。
(二)以“哭”和“遙哭”為題
函可在戍所期間與友人來往頻繁,交情甚深,經常互通有無,酬唱作詩。在其詩歌作品中有很多以“哭”和“遙哭”為題,來悼念親友。如《哭李給諫》中云:“山中愁未了,走馬哭孤臣。白發隨江水,青云逐塞塵。史留忠憤疏,天喪老成人。幸有娣袍在,年年漬淚新。”李給諫是詩人的好友,因上書法律的不合理,被流放至尚陽堡,后二年死于戍所,函可對友人的遭際深表同情,對友人的人格品質給予高度的贊揚。此外,在《遙哭玄子》中云:“龍髯一墜恨身存,萬里崎嶇哭主恩。鄧禹未能追鄴下,秀夫終合葬崖門。詞林尚吐文章氣,沙磧頻招忠義魂。從此千秋滄海上,風濤怒卷血猶渾。”“玄子”即張家玉,于順治三年(1647)七月在東莞起兵抗清,是抗清軍隊的領袖,其以滿腔熱情同清軍抗爭最后戰死沙場。作者被友人張家玉的愛國熱忱所感染,借此詩來贊美友人。
(三)雜言與組詩的運用
函可在戍所期間的情感狀態不同,因此在詩歌創作中多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自身情感。其詩歌形式多樣、題材不一,具體表現為: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九言的運用,如《長歌行》中云:“我歌!我歌!舊民猶可,新民奈何?”《臨高臺》中云:“臨高臺,望行塵,多少驅車向西去,曾無一個是新人。”《少年行》中云:“紅日射高樓,歌聲不肯休。”《有所思》云:“有所思,乃在村頭三五樹”,等等。詩歌形式多樣,如古歌謠《山謠》《神謠》等,樂府《枯魚過河泣》《短歌行》《塞下曲》等,五言詩《寒還將行過宿》《中秋夜獨坐》等,七言詩《憶江南》《寒夜作》等。
此外,組詩的運用,是函可詩歌的又一藝術特征。詩人為了謳歌贊美一處的景觀,或是對友人的緬懷,或是對家國故土的思念,或是對政府殘暴統治的敘述,而采取這種形式,更加深刻、完整地敘述了作者的意圖和情感,如《與藏主夜談三首》《示學人三十首》《沈陽雜詩二十首》《元日有感二首》《寄與治二首》,等等。
函可作為清初流放東北的第一人,作為謫戍文人的領袖,在戍所期間積極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歌創作一方面記錄了沈陽當地的風土民情、山川景物、人民生活,有助于豐富和完善沈陽地區的古代文學發展風貌;另一方面沈陽地區獨特的環境氣候、風俗習慣,也成就了其自身的詩歌創作,有助于謫戍文學的繁榮。
[1]李興盛.東北流人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2]劉國平.清代東北文學社團——冰天社考評[J],社會科學戰線,1990,(04).
[3]秦嘉.函可《千山詩集》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釋函可.千山詩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謝國楨.清初東北流人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劉成寶 遼寧大連 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116044)
本文系大連外國語大學2016年優秀碩士論文培育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