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社會文化理論指導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李 娜
二語習得向來受到以給學生灌輸知識為主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把學生當作信息加工者的認知學習理論等諸多理論的指導。但近幾年,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社會文化理論強調二語習得者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自己內在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更要重視外界的社會文化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通過闡述社會文化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來探討該理論指導下的對外漢語教學。
社會文化理論 二語習得 對外漢語教學
社會文化理論的出現打破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為二語習得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社會文化理論從學科上應歸為心理學理論,因為該理論將交際活動放在思維發展的核心位置,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由社會實踐和文化產物調節形成。在該理論指導下的二語習得研究認為:所有的學習首先應該是社會的,其次才是個體的。該理論與其他心理語言學及二語習得理論的根本區別是:社會環境和心理語言過程不再被看成是兩個分開的現象,社會化和語言習得不再從產生它們的語言交互環境中分離出來。這些思想不僅對二語習得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指導對外漢語教學,探索對外漢語教學方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社會文化理論的提出
社會文化理論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Vygotsky)在20世紀20—30年代創立的,主要是為了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該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認知功能的發展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社會文化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機能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由文化產品、活動和概念充當中介的、并受中介調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是首要的調節手段。在該理論框架內,人類被理解為利用原有的文化工具創造新的文化工具,并由這些文化工具來調節他們的生理和行為活動。語言的使用、組織和構建是中介的首要手段。人類認知活動的最重要形式是通過社會和物質環境內的互動而得到發展的。20世紀70年代末該理論被介紹到西方,立即引起了西方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到20世紀80年代,蘭道爾夫(Lantolf)將社會文化理論引入二語習得研究領域。
(二)社會文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調節”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用來調節與他人關系的符號性工具,是連接社會和個體的橋梁。兒童所參與的思維活動或物理活動最初是從屬于他人,特別是成人的,或者說是受他人調控的,而在參與這些活動過程中,兒童又實現了以語言為中介的自我調控。
2.“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提出了兩個發展水平:一個是事實性發展水平,即已經穩固確立并能獨立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另一個是潛在性發展水平,即在特定條件下兒童還未完全形成,但可以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任務的能力。兩個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鄰近發展區,即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所形成的區域。該理論認為,鄰近發展區內的知識最容易被習得。
3.“私人和內部言語”理論。私人言語是指兒童的自言自語,內部言語是指兒童所掌握的語言體系。該理論認為,兒童言語的發展,在開始階段是社會性的,采用的是“社會言語”;接著經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采用“私人言語”;最后發展到“內部言語”,即語言體系的內化。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兒童在社會文化環境中所參與的社會實踐。社會文化理論認為,活動是聯系外部社會和個人發展的紐帶,兒童的認知發展就是在社會活動中實現的。
(一)“調節”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二語習得屬于高級的心理機能,要用語言來調節。語言是一種符號,是人類用來交流的最普遍的工具之一。在二語習得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傳遞語言教給學生新知識,幫助他們學習第二語言;另一方面,二語學習者可以通過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用目的語進行交流,不僅可以適應新的人群、新的社會環境,還可以幫助學習目的語。
(二)“鄰近發展區”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鄰近發展區”是指兒童事實性發展水平與潛在性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該理論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二語學習者可以通過教師和他人的幫助來解決不懂的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三)“私人和內部言語”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私人和內部言語”理論解釋了兒童的言語發展過程是從“社會言語”發展到“私人言語”,最后再到“內部言語”。這個過程也是語言逐步內化的過程。這就要求二語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用目的語與人交流,而且要在交流中學會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將知識內化的過程。這樣有利于快速成功地習得目的語。
(四)“活動”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
社會文化理論中的“活動”指社會活動。二語學習者學習目的語的最佳方法是生活在目的語環境中,通過與說目的語者接觸來習得目的語,這樣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是高效的。因此二語學習者要盡量與以目的語為母語者進行交流,通過參加社會性活動來學習目的語的知識和技能,把外部的語言形式內化為自己內部的語言系統。
(一)創造接近于目的語的學習環境
實踐證明學習者生活在目的語環境中對其學習第二語言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應營造這樣的學習環境,首先,語言輸入對二語習得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多地使用目的語進行教授,讓學生盡量避免母語環境的干擾。其次,對外漢語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與目的語相關的電影或電視節目,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外語。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語境讓學生參加,增加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
(二)任務型教學法和交際法相結合
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多參與一些課堂活動或者要求學生完成一些任務,前提是學生要使用目的語完成這些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會逐漸掌握第二語言。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在課堂中運用交際法進行教學,可以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習。小組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合作與交流的機會,學習者可以互相幫助,發現缺點并互相糾正,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三)選擇恰當的教學材料
在外語學習及教學方面,課堂是學生學習、接觸語言的主要途徑,教學材料和課堂互動話語的質量會影響學生學習外語的質量。因此,在選擇教材方面一定要慎重,要選擇內容有意義,與社會環境緊密聯系,權威的、有趣的教學材料。這樣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質量。
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二語習得,并對對外漢語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理論指出了社會文化因素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意義,啟發我們不僅要重視外語語法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交流的作用,因為交流不僅是二語學習與對外漢語教學的一種手段,更是一種能力。
[1]李柏令.第二語言習得通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吳文,甘勇.社會文化視野下二語習得研究25年[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6).
[3]楊帆.社會文化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研究[J].文教資料,2013,(13).
[4]馬俊波.社會文化理論及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院學報,2008,(5).
[5]金月,郭麗杰.社會文化理論與二語習得[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
[6]楊帆.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對二語習得的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7]譚浩亮.淺論社會文化理論在二語習得中應用[J].才智,2014,(4).
[8]秦麗莉,王紹平,劉風光.二語習得社會文化理論研究的學科歸屬與理念[J].東北師大學報,2015,(1).
(李娜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