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策略研究
楊揚
(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
在當今教育體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在經歷了傳統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變革之后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學中。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實踐中,情感教育起到了不容小覷的積極作用。
高中美術教學;情感教育;教學策略
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概念,是完整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教育應運而生。情感教育融入高中美術教學中不僅為美術教學開創了一條新思路,也為美術教學提供了新的血液和動力。相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它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效率。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知識
情感教育對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很有幫助的。通過情感教育,可以帶動學生學習,使學生被情感所感染,進而鼓勵他們去學習基本知識,讓他們帶著感情去學習,這樣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識。
(二)情感教育能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基本能力
美術學科基本能力有很多種,例如,審美能力、表達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等等。我們通過將情感引入并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在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和潛能,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表達等能力,促進學科基本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教育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記得在人美版鑒賞模塊教材第十課“外國古代繪畫擷英”的教學中,當賞析文藝復興時期巨匠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時,有學生提出這件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并不美,當時我讓其說理由,“沒有某某明星漂亮”等答案反映了如今很多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引領學生去感悟根深蒂固的黑暗歐洲中世紀以及注重科學探索和人文創新的文藝復興時期兩者截然不同的藝術精神、時代精神,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對作品進行剖析,讓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中得到共鳴,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在鑒賞模塊課堂中,教師需要學生對藝術家和美術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而會采用建立情感聯系這一手段激發學生與作品、學生與藝術家之間的情感共鳴。情感效應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益的提高。當然,這離不開精心設計的課堂。與此同時,鑒賞教學絕不僅僅是對學生鑒賞技能的培養,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強化內心與美術學習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我們的職責是讓美術鑒賞學習不僅停留在課堂上,更延伸到生活中,從而更深刻地強化學生對美術意義的感悟。
(一)設定與教學模塊相符合的情感教學目標
在教學設計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而往往在高中鑒賞模塊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會由于現實中課時安排等原因側重知識技能目標的實現而忽略情感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學生的學習也往往比較被動,學習效益也更多地停留于表面。另外,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實現也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綜合審美的培養是否全面,甚至決定了一節課的層次和品質。
例如,在鑒賞模塊第4課“走進意象藝術”時,很多作品中的內容形象都與生活現實有差別,與具象藝術作品相比較,學生較難理解該意象藝術作品的含義與意象藝術的藝術內涵。側重知識技能目標的實現,很可能出現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掌握生澀的情況,如讓學生通過視覺感知來感受作品,先對作品和藝術家“走心”,再對藝術技巧剖析,就順理成章地促成了從情感共鳴到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意象藝術突破時空限制,表達內心真實和個人情感的藝術內涵推翻了學生持有的“畫得像的,就是畫得好的”的錯誤審美價值觀念,對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價值觀產生相應的積極意義。
(二)創設與模塊教學和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感教學情境
不僅是美術課堂,任何科目的教師都非常重視恰當的教學情境設計。例如,在教學實際中,某次帶領學生學習意象藝術類型作品中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時,我拋出了問題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這幅作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藝術家怎樣的思想情感?該班很多學生在結合書本和以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能大體揣摩出這幅作品表達的戰爭主題,但由于我們的學生學情的地域性和時代性,他們無法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表現的那場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帶來破壞性、毀滅性,所以在學生分析討論中我覺得這樣教學,學生的學習似乎生硬了些,被動了一些,內在感受也相對不到位。之后的教學中,我先讓學
生觀看一段我精心剪輯過的這場戰爭的黑白紀錄片片段,學生在一片震驚加唏噓不已之下對戰爭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學生由此理解了畫家在這幅立體作品中對這些形象帶有鮮明特征和象征意味的處理手法,進而對作品所表達的納粹德國行徑之暴虐、西班牙民族之不屈的精神主旨有了“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情感領會,情感帶動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恰當運用教學素材設計情感教學活動
鑒賞模塊中,很多作品的主題都有其深刻的情感內涵和情感表達。例如,關心國家興亡的愛國畫家徐悲鴻的《馬》系列作品,每一幅“馬”的狀態都與國家和民族當時的狀態息息相關。在學生賞析作品中基本語言元素和語言手段運用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畫家的落款入手,結合藝術形象去分析、體驗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和內在精神。南宋四家之首李唐的《采薇圖》,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伯夷、叔齊的愛國與忠貞,更讓我們欽佩于李唐高超技藝與借古諷今手法的統一。這樣的教學素材還有很多,恰當運用教學素材設計情感教學活動,更能將學習本身進行由表及里、由課堂到生活的升華。
(四)給予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
情感態度對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在對學生的評價中要有相應的體現,但是在評價過程中要做到情感適中,也要給予學生積極意義的肯定和鼓勵。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中應當融入情感教育,只有這樣,學生在美術鑒賞學習中才會融入自己的情感感知,使學習更加“走心”,而情感教育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愈加明顯。我們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教學、總結經驗,以更好地投入到教學中,追求并實現學生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1]陳錫群.淺析高中美術教育現狀[J]美術教育研究,2012 (5).
[2]陸春.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研究,2013(9).
[3]李鋒.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4(31).
[4]鄭海松.論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J].藝術科技,2014(8).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