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祥文(山東省臨沂市白沙埠中學)
教學過程三境界
閆祥文
(山東省臨沂市白沙埠中學)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在中學教學中也存在著這三種境界:既有初登教壇,初生牛犢不怕虎,小成即滿的自傲與自信,又有教學之路上艱難跋涉,自我反思后的疑惑,更有一種困惑過后的柳暗花明、上下求索、千思百慮的豁然開朗。
《莊子·天道》中有一則輪扁斫輪的故事,輪扁的一番話很耐人尋味:砍削木材制作車輪,榫頭做得過于寬緩,就會松動而不牢固;做得太緊了,又會澀滯而難以進入。我做得不寬不松,得心應手,口里說不出來,但心中自有度數分寸在。我的手藝全國無人能比,我一心想把技藝傳授給我的兒子,但是我不能明白地告訴我的兒子,我兒子也不能從我這里得到做車輪子的經驗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
我們教師,教學中要像斫輪的輪扁那樣注重實踐、心手相應、技藝精湛,更要采取合適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自己的知識變成學生的知識,并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超越自己,而不是像輪扁那樣空有一身本領,不能把自己的知識、技能靈活自如的傳授,有時還會抱怨學生不得要領。
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新教師,經過幾年的教育實踐與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技能,在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有的在各級講課比賽中獲獎,有的在各類教學論文大賽中獲獎,這時就會有人沾沾自喜,自以為掌握了教學的真諦,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感,小成即滿。還有的老教師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自以為能駕輕就熟地駕馭教材、駕馭課堂,不再用心研究教法、研究學生,憑著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
要想課堂教學高效,就離不開教學反思。課程專家葉瀾說:“一個人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能更好地把教育教學理念融入課堂,融入平時的教學活動。在教學前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進行;在教學后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理論化的教學經驗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全面發展,讓優秀生出色發展,讓中等生超常發展,讓學困生自信發展。
《莊子·徐無鬼》中有則運斤成風的故事:楚國郢人和匠石,兩人有一套絕技,郢人在鼻子上涂上蒼蠅翅膀似的薄薄的一層白粉,匠石能用斧子把這層白粉輕輕削去。匠石在表演這套絕技時態度從容,掄起斧子順著郢人的鼻尖削下,只聽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聲,白粉就完全被削掉,郢人的鼻子絲毫不受損傷,郢人也面不改色,神情自若。宋國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驚奇,想親眼看看,他托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請了來,不料匠石說:“對不起,現在沒法表演,因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經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絕技的唯一伙伴。”
我們在教學中要像運斤成風斫去鼻泥的匠石那樣藝高人膽大,充滿自信,勇于創新,但千萬不要忘了需要合作者。我們教學的合作者就是學生,沒有學生的配合,我們就像運斤成風的匠石,只能忘“斤”興嘆。
為了和學生思維同步,搞好師生之間的互動,就需要在探索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方式,需要了解學生原生態的思維、思維現狀、知識現狀,了解具體的教情與學情,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學高效、實用,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材研究和教學中藏之于心、用之于行的技藝固然值得稱贊,但述之于口、行之于文的本領更是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更好地與同行切磋,更好地把自己的心得、經驗傳授給他人,在更廣的范圍內推廣。
怎樣把自己的經驗積累與教學思索述之于口、行之于文,怎樣才能更好地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許多教師為此“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有問郭植樹的方法,他回答說:“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只要“不害其長”便能使之“碩而茂”;只要“不耗其實”,便能使之“早而蕃”,作為教師,應該像郭那樣用育樹之心育人。舒展學生的個性,順應學生的天性,因材施教,有所為有所不為,讓學生自由地吸取養分,自由地生長,這樣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為尋求最佳的教育效果,作為教師,要不斷探索教育規律,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進行反思、研究、改進。按照學科性質特點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按學生各自的個性特點讓他們得到充分、全面、和諧的發展。
郭種樹,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我們教學更應該順乎學生的天性,不能讓學生性急地生長。任何催生知識的方法和拔苗助長一樣,欲速則不達。題海戰術獲取的知識和催熟的知識,就像施了增長素、膨大素的水果一樣,看起來高效,可是吃起來味道不對,甚至對人體有害。
教學中要不斷地借鑒吸收、不斷地自我反思、不斷地結合學情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當知識的積累、反思的積累、理念的積累達到一定量,就會引起質的變化,就像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書法一樣,隨時會引發教師教學靈感的觸動。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教師在教學探索中歷經脫繭化蝶的陣痛,在反思中頓悟,就像如米的苔花一樣,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教學個性與風采。
張立忠.課堂教學視域下的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