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霞(湖南省長沙市雷鋒學校)
保持一顆浪漫的心,回歸語文教育的文學性
羅云霞
(湖南省長沙市雷鋒學校)
語文教育文學性缺失問題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尤為突出。對于語文課本的內容而言,文學作品占主體,因此,回歸語文教學也成為必然。作為語文老師應當保持一顆浪漫的心,感知語文的文學性,也應當有堅定的信念與信心,為回歸語文教育文學性,走出自己的一小步。
語文教育;文學性;文學素養
聽過很多老師的示范課,我體會最深的便是老師授課的教學重點常常放在與考試相關的內容上,而對于文本的分析與品位則是放在第二位,以一位老師講授《離騷》為例,這位老師用了一節課便講完了《離騷》,期間用了二十分鐘的時間梳理了字詞,然后用剩下的時間講授如何分析詩歌中人物形象的詩歌鑒賞題。從人物形象的劃分到答題技巧,都講授得非常詳細,而對于屈原本人的人物形象則較少涉及,尤其是文本的品析成為一大空缺,這樣的現象并非少數老師的教學風格,這也就涉及了語文教學文學性的問題,盡管這一問題在很早以前便引起巨大的爭論。
語文自1904年獨立設課以來,其名稱幾經變化,從清末的中國文字到隨后的國文再到北洋政府時期的國語再到國民黨政府時期的國語、國文,直到1949年,語文這一詞才真正出現。語文命名的幾經流變,我們便可以感受語文教育存在許多的論爭,對于語文性質的論爭亦是多如牛毛,同樣對于語文教育文學性的討論亦是無數。對于我個人而言,我更贊成語文教育應當回歸文學性的觀點。
從語文的教材資源上看,語文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課文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文學作品,顧名思義就是文學的作品,其顯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學性,既然如此,語文教師在教文學作品時又怎能無視其文學性呢?盡管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課文不是文學作品,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但這些課文大都含有文學因素,有語言形象生動之處,教師在講授這些課文時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學性,因此語文教學與文學性不應割裂。
我們所講授的課文,不應該將它視為答題技巧傳授的一個跳板只為高考服務,而應該作為師生感知語文奧秘的鑰匙。語文教學應當突出文學性,再現課文本身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寓教于“文”(課文之文學性),這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自覺行動。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如果語文教學少了文學性,僅僅停留在工具性的層面,語文教學也就無法脫離“瓶頸”。
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必須在這個大舞臺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教師這一角色不可或缺。古人便有“尊師重傅”的傳統,而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這一地位即便是在強調學生為主體的當下也無法被撼動,因此,在語文教育文學性問題的討論上,我著重分析教師與語文教育文學性的關系。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因為,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而要讓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文學素養低的語文教師也能在教學中突出文學性。但是在當下,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許多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一直處在停滯階段,甚至呈倒退趨勢,這當中存在一定的原因。我們知道教師在學校扮演著一系列的角色,比如:(1)家長代理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2)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心理調節的角色;(5)研究者的角色。還由于個人在社會不同群體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時扮演若干角色。當這些角色對個人的期待發生矛盾、難以一致時,就會出現角色沖突。作為語文老師,同樣也無法避免此類的角色沖突,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家庭角色與教師角色、個人角色與社會角色的沖突下,老師不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語文教學上,不能花較多的時間積累自己的語文素養。因此,語文教學中文學性缺失也就成為必然。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深刻地意識到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突出文學性的重要性。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集中性的語文教育到高中便截止了,即使上了大學,大學語文也只是一門公共課。在之后的教育中,再也不能進行如此密集的語文訓練了,也就意味著在之后語文教育文學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凸顯,因此,中小學語文教育強調文學性也就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語文教學時間培養學生對于文學的感知力。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與技能,語文素養的提高也應提到日程上來,語文教育的文學性又是語文素養提高的體現。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重擔,意識到語文教學文學性的重要性。不需要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學知識與文學理論,但要讓學生明白語文也很美,語文不僅僅局限于答題的技巧,一個字,一句話細細品味,亦會發現其中趣味橫生。
為了提高語文教育的文學性,我們語文老師應當保持一顆“浪漫”的心。文學常常和浪漫相聯系,保持一顆浪漫的心,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品味文字文學的美。生活的平淡總會磨平我們的熱情,忙于每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常常難以脫離其中,當一首詩置于眼前時,我們難以看到其中的詩情畫意。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努力保持那顆浪漫的心,保持對文學的熱愛,保持對文學的浪漫。只有自己被語文材料感動時,我們才能去感染自己的學生,而前提是:保持那一顆浪漫的心,捕獲文學的感動。
我們語文老師一起交流時,大都表示保持語文教學文學性很難。語文教學文學性與當下語文考試要求存在很大的沖突,兩者之間無法很好地調和,重視了文學性教學便會擠壓了技巧的傳授。有的老師剛參加工作時也想極力追求語文教學的文學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中考高考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自己漸漸也就不太注重這些了。
其實,考試要求與語文教學文學性并不沖突,兩者可以兼顧。在學生非畢業學習階段,語文教學可以重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趣味性,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文學欣賞水平,到了畢業階段再注重語文答題技巧的訓練,此時,學生經過較長時間學習的積累,已具有比較高的文學欣賞水平,他們的解題能力更容易提高。有幾位名師就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他們的學生高考成功的事例就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可我們普通老師不敢這樣大膽嘗試,一方面對于保持語文教學的文學性沒有抱太多的信心,常常虎頭蛇尾;另一方面也不敢承擔這種風險,怕受到家長學生甚至領導的責難,畢竟高考無小事;當然,語文老師自身的文學素養也有局限性。這樣,諸多的因素導致了語文教學文學性的缺失,期間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
可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還是應當有信心堅持語文教學的文學性,我們也要有堅定的信念在教學實踐中堅持語文教學的文學性。在眾多的束縛之下,我們暫時不追求徹底的改變,但我們要努力嘗試為語文教學的文學性松綁。每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堅持文學性一小步,那么語文教育文學性也會漸漸地得到凸顯。我們無法改變高考這一指揮棒,無法改變外在的條條框框,但是我們可以著眼于我們能夠改變的范圍,至少課堂屬于老師,我們在堅持大框架的前提下,努力走出一小步,為語文教學文學性增添一份色彩,擴大一點空間。
顧娟.談語文教育的文學性[J].華夏教師,2014(6).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