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波(湖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對當前高職旅游教育的一點反思
梁紅波
(湖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當前,高職旅游教育的突出問題是教學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根源在于學校不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體現高職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教育任務與職業教育任務這一雙重性屬性,對高職旅游教育進行改革要按照高職旅游教育的雙重性本質,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師隊伍結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市場需求;高職教育的雙重性;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師隊伍結構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地形、地貌多樣,加之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隨著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我國的旅游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旅游業展示了我國文化、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促進各地人民之間、我國與他國人民之間的信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促進國內民眾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推廣和擴大我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旅游業能迅速回籠貨幣、創造綠色外匯,更重要的是在于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密切相關性,提供了數量巨大的就業崗位。
旅游業作為20世紀的新興產業,在新的世紀正日益顯示出它作為“朝陽產業”對于一國國民經濟的巨大意義。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業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當前我國高職旅游教育的人才培養,卻明顯表現出與市場的不適應。
培養的畢業學員不少,能適應市場要求的人才卻不多。一方面,專業人才過多,英雄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旅游專業畢業生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從事旅游行業的不多,每年實習期間,許多高職旅游專業學生滿懷著憧憬和興奮,可許多人都堅持不到實習期滿,更不用說畢業后流向了其他行業。在這時候學生會很困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怎么一點也用不上?許多學生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這種感覺也必將導致學生對自己、對專業和行業失去信心。
旅游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我國高職旅游教育擔負著培養旅游行業應用人才的重要職責。如何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旅游人才,我們不妨先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
1.瑞士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
飯店教育是瑞士旅游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正規飯店式教育的國家,它繼承了歐洲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實踐,為世界飯店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和專業人士。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有國家思想,敢于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2.美國旅游專業課程設置
美國的旅游教育和別國不同,是擁有大學學歷教育的直接進入,有著許多不同的背景,所以學科管理方面也顯得比較雜一些。但是在專業課方面又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其課程設置的特點表現為: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學生科學、人文素質的培養及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理論基礎的夯實;專業課方面,更加重視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選修課所占的比例居多,涉及的知識面更廣。
3.日本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
日本的旅游教育作為獨立學科的四年制本科始于1967年立教大學旅游系,其學科的設置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旅游學科建設的方向,成為這一領域的先驅者。
1.具備應有的職業道德
因為旅游是一種異地型消費,具有“一次性消費”的信息不對稱特點,游客對異地信息缺乏了解,容易產生欺客、宰客等現象,這極易損壞旅游企業的聲譽,造成很大的經濟和聲譽損失。誠信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旅游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旅游職業道德還包含敬業、尊重游客、遵紀守法、團結合作精神等內容。
2.良好的文化素質
旅游產品是一種“商品化了的文化”,旅游的本質決定了旅游業具有較強的文化性,要求其從業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和寬廣的知識面。一方面,旅游業的服務對象來自四面八方,人員較多,有不同的文化層次和興趣愛好、不同的個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甚至不同的國別等,需要根據情況為游客提供服務。
3.良好的心理素質
這是一個旅游專業人員必備要素之一,一方面要經得起各種挑戰,包括游客各方面的誤解、埋怨;另一方面要經得起誘惑,經得起贊賞而不失自我。必須做到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保持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
4.熟練的操作技能
旅游行業所包含的技能包括飯店、旅行社各個部門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5.良好的人際溝通技能
旅游行業是一種國家第三產業,更是一種服務性行業。最基本的是要做好與人溝通,必備良好溝通的技能。一方面,保證好服務質量,保證與游客之間良好的溝通;另一方面,團結就是力量,保持好協商一致原則,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
1.課程設置的改革
首先,必須尊重高職旅游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本質。本科教育應當培養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其次,應很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應用性特點,面向行業市場,使職業教育與市場零距離。職業教育是以特定職業為目標的課程計劃,它為特定職業培養人才,因此,強調知識的實踐性是必要的。當前,旅游行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但飯店管理、導游和景區管理仍然是基本的三大核心板塊。應因時、因地根據所在地區和培養計劃的具體情況,突出特色,如,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可以加重“會展經濟”內容的權重;國際化城市的旅游職業教育,可以突出外語和外國歷史地理教學的比重;人文景觀資源豐富的地區,應培養學生對本地歷史、地理和風俗人情的深入了解。總之,課程設置內容上要一般與特殊相結合,設置目標上要面向行業的需求,與市場需求零距離。
2.教育方式的改革
首先,改變職業知識教學中的單純灌輸方式。職業教育的本質就是強調知識的實踐性。雖然學校教育不可能等同于實際操作,但學校的知識教育應盡可能多地體現出實用特點,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改變枯燥無味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破除教學的被動性和枯燥無味,讓老師與學生不再是單純的主動與被動之間的關系。因此,實際教學可根據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學生主體教學法。改變學生單純被動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增強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和個性化程度,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這尤其適合旅游專業的飯店及導游業務課程。
其次,培養“雙師型”的教學隊伍。高等職業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任務,同時又兼負職業教育的責任。高職教育的雙重性特點也決定了高職教育教師隊伍的雙重性。鑒于我國目前學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限制,完全做到這點有困難,但應朝這方面發展。目前,可采取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辦法,具有一定的行業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與行業人員擔任的兼職相結合組成職業知識教師隊伍,對于專職老師,應當創造條件,讓他們在課余之時,尤其是在假期,經常到企業中去工作,既能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又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具實踐性。
張金安.高職旅游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