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發林(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仙師中學)
基于有效教學的初中數學復習課策略研究
許發林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仙師中學)
當前,初中數學復習存在效率不高的現象。鑒于此,對初中數學復習課策略進行研究,以期實施有效教學,并促使復習課真正發揮其價值。
有效教學;初中數學;復習課;主要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能夠發現,初中數學復習課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非常普遍,其復習模式往往是舊知識的簡單重現和機械重復,以“死記硬背公式”與“題海戰術”為主要手段進行復習,但結果很難達到提高學生數學能力與成績的預期效果,甚至使學生“談復習色變”,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嚴重下降。
當前的初中數學復習課仍然普遍沿用傳統的復習模式,任務繁重卻效率低下,越來越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其主要問題有:(1)教師對復習課缺乏正確認識。受傳統教學理念和舊經驗的影響,部分教師對復習課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地將其理解為對各類題型及其解題方法的對應練習活動,而忽略了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數學問題的本質理解;(2)重講授,輕培養。教學活動應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而一些教師在復習課上過于注重講授,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發揮空間,儼然在走“一言堂”的老路,從而陰礙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的發展;(3)復習方法簡單老套。雖然我們一再倡導素質教育,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出于應試教育的心理,讓學生沉浸于“題海”之中,意圖通過重復機械化的解題練習去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但事與愿違,學生的學習效率常常不升反降,甚至產生抵觸和抗拒情緒……
(一)倡導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潛能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主觀性與進取精神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巨大優勢,因而也成為提高初中數學復習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明確“學本位”思想,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并激發其主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避免“滿堂灌”現象,彈性地使用教材,恰當地引導、教育學生,鼓勵其自學、研討、反思,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能力。如,在教學“平方差公式”時,可以先讓學生完成一組這樣的計算:(1)(x+3)(x-3);(2)(1+4a)(1-4a);(3)(a+b)(a-b);(4)(y+ 4z)(y-4z),然后由學生探尋規律并進行實例驗證,最終得出平方差公式。通過創設這樣的開放性自主學習情境,學生能夠自主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展開計算、觀察、總結、驗證及表達等數學活動,從而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成功體驗。
(二)轉變題海戰術,提高練習質量
傳統的初中數學復習課堂一直把題海戰術作為主要的復習方法,片面追求學生的應試能力,然而這種機械、重復化的練習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甚至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復習的方法,通過提高練習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與發展能力。題貴于“精”,而非“量”,復習課練習題目的布置要刪繁就簡,增強針對性。題目設計引入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實際也是提高練習質量的有效途徑。如這樣設計題目:一位學生去為朋友買生日禮物,遇到了一個問題,大家看誰能解決:購買的禮物高為20厘米,底面為正方形,邊長是5厘米,若高度不變,在體積增加200平方厘米時,邊長為多少?由學生據此寫下方程式。這樣的引入使復習題不再枯燥,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
(三)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強化復習效果
初中復習課中,學生在已學知識或常見題目上犯錯屢見不鮮,教師不能簡單地批評了事,而要充分重視并認真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同時據此安排復習計劃,使學生的錯誤成為有效的復習學習資源。如,在復習勾股定理時,教師有意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生容易出錯的題目: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為∠A、∠B、∠C所對的邊,其中a=3,b=4,求c的值。此時學生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c=5,如此便落入了預先設計好的“陷阱”。這時候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很快就有學生道出題目中未指明c是斜邊,c應該是5或。教師進一步追問學生的解題思路,學生則回答若c為斜邊,則c=5;若c不是斜邊,則斜邊是b或a,而a不可能為斜邊,當b為斜邊時,c=。通過利用學生的“錯誤”,讓他們思考、爭議、分析,然后加以點撥、糾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并使其獲得了自我評價和知識鞏固。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身的不足,同時引導學生重新就此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和反思,最終熟練掌握一次函數及數形結合的解題方法。
初中數學復習課講究策略性,教師應加強教學總結與反思,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和制訂復習計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復習,對學生的困惑和問題進行合理利用,最終形成有效的初中數學復習策略。
[1]徐月霞.淺談提升初中數學復習效益的有效形式[J].中學數學,2012(4).
[2]姚磊.談新課改下初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的應用[J].成才之路,2011(33).
[3]張金鳳.提高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編輯薛直艷